刘继明讲座:人民文艺、文歌文艺与“纯文学”(实录全文)
时间:2023年3月19日
主持:胡澄
整理:陈小卓
胡澄:
今晚,我们人境讲坛,有幸邀请到著名作家、学者刘继明老师,为大家主讲“人民文艺,文歌文艺与纯文学”。
刘老师,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名满天下了,今晚这个话题,由刘老师来讲授,也最为合适。第一,他本人就是著作丰厚的作家;第二,他又是学养纯厚的学者;第三,他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第四,他本人亲身经历了从人民文艺到“纯文学”,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文学思潮演变的全过程。有了这些条件,再加之以刘老师透彻的思辨力和思想力,我相信今天这个讲座,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场丰盛的思想文化盛宴。
下面,我们就请刘老师开讲。在刘老师开讲之前,我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大家共同维护咱们这个良好的会场环境,不要在讲座期间解除静音和插话,让我们在这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刘继明老师共享文化之醇与文艺之美,下面就请刘继明老师开讲。
刘继明:
谢谢胡澄先生。这个讲座本来春节前就要讲的,当时人境讲坛举办了一个纪念毛主席诞辰的系列讲座,我本来准备讲讲毛泽东时代的卫生防疫工作,但由于新冠感染住院,不得不临时取消了,所以今天的讲座,可以看做是我对上次爽约的补偿。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人民文艺、文歌文艺与纯文学”。那么,什么是“人民文艺”呢?我们首先厘清一下这个概念。
一、人民文艺
“人民文艺”至少包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学、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学。下面我们分别做一些介绍。
1、无产阶级文学(又称“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 是活跃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文学流派,是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倡导的文学主张。要求文学摆脱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努力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作家把自己的文学活动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反映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反抗及进步知识分子的觉醒,受苏俄影响较大(如高尔基《母亲》《海燕》等);革命文学阵营内部曾就某些问题发生过争论,争论的结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为左联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主要代表作品有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原载于1930年3月1日《萌芽》第1卷第3期。小说写的是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春宝娘,因经济所迫被丈夫典当给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秀才为妻,成为地主传宗接代的工具。典妻曾经是浙东一带农村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丑陋习俗,它把有血有肉的人当作无知无觉的物予以典当。《为奴隶的母亲》揭露了旧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残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社会的黑暗和野蛮以及封建阶级和农村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揭示了春宝娘在精神上、人格上所遭受的无情践踏以及她的非人命运、处境,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对穷苦农民特别是劳苦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当时左翼文学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