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民间文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问题


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

——读《河北民间文艺史》

刘润为

  据悉,在《河北民间文艺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问世之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史著,更没有《中国民间文艺史》,所以我们说,《河北民间文艺史》的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全书体例科学、史料翔实、脉络分明、开阖有致,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的编著和出版,充分体现了作者郑一民同志、河北文化界以至河北人民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特定文化对象的全面把握,二是对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三是对其现实功能的正确判断。只有有了这样的自觉,才能使优秀传统民间文艺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而修史,修民间文艺史,正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

  我是河北人,而且在与郑一民同志的长期交往中听他讲过不少河北民间文艺发掘、整理的成就,自以为对河北民间文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读了《河北民间文艺史》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于河北民间文艺的了解,连幼儿园的水平都不够。比如,书中介绍说,在邢台古巨鹿一带,即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张角的家乡,至今仍然保持着禁演刘、关、张戏曲的习俗,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他们镇压过黄巾起义。与此相反,那里则流传着很多歌颂义军壮举和慨叹义军失败后悲惨命运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是不可能写入《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但是却被张角家乡的百姓在口头上流传到今天。这一文化奇观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国贫苦农民反抗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的宝贵性格,而不是什么“暴民意识”。总之,《河北民间文艺史》告诉我们,河北民间文艺是一种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上的竞赛、竞争日趋激烈。如果通过《河北民间文艺史》及其他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河北人对家乡的民间文艺有更多的了解,一定会极大地增强河北人民的文化自信。比如说,我们河北人与外地或外国的友人交往时可能要经常提到:河北有许多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大战的传说,中华文明由此开端;“宋人缂丝,法取定州”,河北是缂丝的故乡,北宋南迁后才有了苏绣、杭绣等。这样有根有据地娓娓道来,自己觉得自豪,对方听了大概也会心生敬意。

  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文化遗产无论多么辉煌,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如果我们单靠列祖列宗留下的老本支撑文化自信,毕竟不是很光荣的事情,而且也不能持久。说句刻薄一点的话,这其实跟阿Q用“我的祖上比你阔多㕸”来抬高身价没有什么两样的。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消极确信或盲目确信。要使文化自信获得坚实基础并不断提升,就必须持续地创造性地发展文化。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