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中华文化自信的由来历程

2022-12-04 790 0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今天,当我们谈到文化自信的时候,会有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些年,我们的文化优势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一些激进的人们甚至要把中国的文字都要替换掉。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样的局面后来也是怎样发生了改变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当时中国的士人,或者说文人,至少还不能用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去称呼的这些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下层的文人们,甚至都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他们和一般普通百姓的观念也没有太大的差别。那就是说,与外国人打仗,是朝廷的事,与我何干?我该干什么还是要干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要求取功名,要通过得到功名争取去做官。至于读的书嘛,四书五经还是不能少的。八股文还是要不断地做下去的。中下层的文人是这样来看问题,来想问题的。

  而高层的朝廷命官们也没有因为鸦片战争,没有因为南京条约受到多大的触动。不就是割让香港了吗?那才是多大的一块地方,对我天朝根本没有能力伤筋动骨。至于开放口岸嘛,那也不算是个事。外国人要我们开商埠,开就是了,对于皇上的江山社稷也没有什么威胁。

  拿破仑所说的中国这头睡狮这个时候还没有醒来,而封建王朝对于本国人民的盘剥依然在变本加厉。鸦片战争及其后果并没有让这个封建王朝产生什么更大的警示。然而残酷地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却进一步激进民众的反抗。这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由农民参与的激烈反抗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比,它在使用口号上,与“均贫富”、“均田地”是相似的。太平天国运动使用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历史上中国的农民起义不同的在于,它的组织形式借用了西方天主教的形式,即搞了一个拜上帝会。这种形式在文化上完全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或许,在天主教的教义中,也存在着所谓初级平等的理念。太平天国运动借用这样一种外来的文化或者宗教的形式,是希望以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来吸引更多农民的参与。毕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们所热衷和鼓吹的。如果太平天国运动也依然使用这样的文化,恐怕就会影响农民起义的战斗力。因此,他们想另辟蹊径,企图用一种改良过的外来文化来担负这种组织与宣传农民的一种方式。

  当然,外来文化是一回事,太平天国的组织者们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或者因素又是另一回事。太平天国运动摆脱不掉中国历来农民起义中要推翻旧皇帝,自己来做新皇帝的传统观念,拜上帝教在文化上毕竟无法被这场浩大农民运动所消化。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们,不想用中国文化的内涵与范畴来指导他们对封建王朝的抗争运动。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