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对中美合作关系的分析
前不久,中评社刊发了其评论员乔新生撰写的社评,标题是《中美终将回到合作共存轨道上来》。
文中所列举的理由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选择与中国硬对抗,既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这种伤害双方的做法,是难以为继的。
第二,美国的对华战略注定失败。美国所制定的亚太战略体系,印太经济框架,还要建立亚洲北约,这都是美国典型的庸人自扰。
第三,美国利用台湾来扰乱中国,这样的政策根本就是建立在想象的美国战略之上,美国的目的也是无法达到的。
第四,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会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五,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不容乐观。每当经济遇到困难时,华盛顿就会出现政治动荡。如果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控制了国会,民主党政府将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政策将被迫改变。
第六,中美关系发展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美国的周期性选举,随时都可能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美国的政客们很关于把国内问题变成地缘政治关系问题,动不支就在中国问题上大做文章。
社评的主旨大意是说,基于上述理由,美国应该回到与中国合作共存的轨道上来。
或许,社评的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种道理对美国来说,会起到被说服的作用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评中所提出的这几点理由,美国方面过去是完全都不知道、不了解吗?显然不是。
因为有些内容,中方已经向美国讲过多次,美国估计听得耳朵都要长茧子了,在美国听起来,这几乎就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美国就是听不进去,或者说美国根本就没打算听进去。
因为从一开始,美国就不认同中国提出的这些理由。
美国不会不知道,如果跟中国真的在很多方面都脱了钩,美国的经济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美国明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美国依然还要与中国脱钩,还要与中国对抗,还要接受自身在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美国执意要这样做,估计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虽然联系很密切,但美国获得经济利益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把中国当作唯一的经济利益的来源。
例如,美国这次挑起俄乌冲突,逼迫欧洲选边站在美国一边,结果就是欧洲不得不从美国购买高价的石油和天然气。这让美国从欧洲那里大赚了一笔。
如果美国的利益来源还有其他多个源头,那么,因为与中国脱钩而造成的损失,美国似乎并不是特别在乎。
第二,美国一直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自己是吃了亏的,因为与中国的贸易,美国一直都是逆差,而且这个逆差还越来越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