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辫子戏中的唯心史观
不久前,看到一种说法,说为什么这几年的影视剧,描写清王朝的剧目非常地多。清朝的戏又称辫子戏。清朝的男人都留大长辫子。有个说法是,因为拍清王朝的戏,各种服装、道具都很多,也都是现成的。而且,人们掌握的清王朝的资料,也比对其他王朝的资料要更多、更丰富,准确度也要略高一些。
不知道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不是成立。但是对于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这些有着清王朝影视剧的编导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地研究过清王朝。
我知道的(不是我认真看过的)有关清王朝的电视剧,最早的一部就是《戏说乾隆》。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其糟糕的戏。
其中的戏说,本身不仅不严肃,而且会把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念,引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去。其中对于封建帝王的描写,几乎就是正面的,尽管其中有不少搞笑。而这样的搞笑,实在既低俗又廉价。
后来的大量清王朝的戏,即使是比较受观众欢迎的,都是把清王朝中的帝王当作正面形象来描述的。
有人说,清王朝十二个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包括了溥仪,应该也不能算上同治,毕竟一个是年纪很小时,清王朝就覆灭了,另一个是还没有亲政,就病亡了。其他在位的成年清帝,据说都是非常勤政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现象。在之前的各个王朝,也有勤政的皇帝,但也有荒淫的皇帝。而清王朝,除了后期执政的慈禧,几乎都没有什么太过昏庸的皇帝。
这样的一个王朝,却最终把中国搞成了这个样子,这样的王朝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研究吗?
我们不否认,清王朝走向衰败,有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因素。但那是外因。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虽然清王朝的皇帝都很勤政,但勤政不等于就不昏聩,就不平庸。
现在有的人就只说康熙如何英明神武,说雍正如何勤政辛劳。但在他们的治下,中国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中国大地上阶级矛盾非常激烈,各地农民的反抗也都是此起彼伏。
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总不能都归咎于当时的道光皇帝以及在他之前的嘉庆皇帝。在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满清的贵族对于汉族百姓的压迫和压榨是非常严酷的。
清兵入关,对反抗侵略的汉族百姓实施极为野蛮的屠杀。扬州的屠城,嘉定的屠城,都是非常残暴的。入关后,满清贵族早期的强占汉族农民土地,到处跑马占地自不必说。满清贵族,无论是皇室还是大臣,都把汉人视为汉奴。即使是汉族大臣,在地位上看起来与满族大臣平起平坐,但在实际上,那种隐性的低人一等绝对是客观存在的。
康熙皇帝经常对汉大臣嘲笑贬损,丝毫不给面子。在影视剧里,满族大臣面君时自称“奴才”,汉大臣面君时自称“臣”。其实在汉语中,“臣”就是奴才,二者并无异义。而满大臣嘴里对皇帝自称为奴才,倒是透着跟皇帝更亲密一些,是自家人的关系,而汉大臣嘴里的“臣”,听起来似乎有些面子,但在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