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雷锋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学习他没有止境
真实的魅力——读《你的样子》
雷锋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学习雷锋没有止境,书写雷锋也没有止境。最近,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你的样子》,又把对于雷锋的书写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积极意义,必将在人类精神提升、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现。
雷锋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但是英雄是什么样子?不能否认,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经历过一些曲折。书中写道:雷锋的朋友易秀珍曾经有一个心结,就是担心把她与雷锋的感情说出来会影响雷锋的形象。可以说,在雷锋牺牲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善良的担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担心下写出来的雷锋,往往只有崇高的一面,而没有平凡的一面;只有伟人的一面,而没有常人的一面。然而,在近来的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一种低俗化雷锋的偏向,这既不符合雷锋的实际,也否定了人类向上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排除以上两种偏向的干扰,以求实的史笔写出了雷锋的本真状态。我们看到,现实中的雷锋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正常的生活欲求和情感欲求,但是他又能超越普通人的精神水准和实践能力,用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永恒的奇迹。那么,这样写会不会削弱雷锋的榜样力量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没有常人欲求和平凡品格的对象,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的隔阂,就像我们看待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那样。对于这样的对象,人们不可能产生比照、效法的愿望。相反,一个没有任何先进、崇高可言的对象,也不可能使人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缺陷,从而激发起改造自我、追赶先进的内在动力。只有既具有平凡一面又有伟大一面的对象,才是具有现实品格的先进典型或模范。这本书正是因为把雷锋的形象写得真实,写得有血有肉,写得可亲而又可敬,所以更能发挥巨大的榜样作用。事实的逻辑与教育的逻辑甚至审美的逻辑就是这样统一在一起的。
雷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工人、普通士兵,何以能够超越普通人的精神水准,上升到共产主义的境界?这本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寻绎,详细描画了雷锋的成长轨迹,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依据和文化动因。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在旧中国,真正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往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而非富人或贵人。雷锋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善良人们的怜爱、呵护之中。他的祖父雷新庭笃信“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准则。他的父母、哥哥也都是至淳至诚至善的人。在他沦为孤儿以后,六叔奶奶家虽已饥寒交迫,还是毫不踌躇地收养了他。而乡里乡亲们也都对他关爱有加:“小庚伢子的身影在哪家门口出现,哪家就叫他:‘庚伢子,来吃口饭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这样一些恪守传统美德的草根阶层培育出来的幼小心灵,自然也是淳朴、善良的,懂得感恩和回报的。这是雷锋日后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基础性因素。到了新社会,雷锋无论是在县委、农场、工厂还是部队,都有幸接触到不少可以引为榜样的人物。如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西塘农业合作社劳动模范冯健、沈阳军区工程六工区政委韩万金等等,都是“雷锋”式的领导或同志。正是在这些先进人物的言传身教下,雷锋的精神生命茁壮成长,很快上升到感恩党和领袖、回报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优秀人物成长的一个规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