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 | 被“极左”的姚雪垠


  晚年姚雪垠曾经对人说,他“既非右派又非左派”,并引用丁玲的说法,他是“独立大队”。这显然是针对1980年代后期他和刘再复那场论争中,被主流学界诬为“极左”的一种回应。而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姚雪垠曾被划为“右派”,一个人身兼“右派”和“左派”两种身份,这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作家中,除了姚雪垠和丁玲,似乎再无别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姚雪垠的身份的确比较独特。自1940年代的延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影响和主宰中国文学界的主要是两拨人,一派是从1930年代以上海“左联”为中心,以鲁迅为实际领袖的左翼文化人,如茅盾、周扬、丁玲、胡风、冯雪峰、夏衍、洪深等,另一派是延安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派所谓解放区作家,如周立波、赵树理、何其芳、贺敬之、田间、张光年、孙犁、李季、刘白羽等。

  但姚雪垠这两派都不属于。

  1910年10月,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姚雪垠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姚雪垠后来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1929年夏,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他还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姚雪垠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姚雪垠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抗战胜利后,姚雪垠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其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同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