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奥本海默》: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01

  有人说,《奥本海默》应该和《芭比》一起看,但我看不出来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共同之处,倒是觉得,《奥本海默》可以和1953年的日本电影《广岛》一起看。

  在《奥本海默》中,曼哈顿计划最终取得了成功。美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到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场运走已经组装完成的两颗原子弹——“胖子”和“小男孩”。

  奥本海默像一位不放心孩子远行的母亲那样唠唠叨叨地交待技术细节,却被一位军官不客气地打断了——“别说了,博士,现在已经由军方接管了”。

  “胖子”和“小男孩”去了哪里?去了广岛和长崎,并把那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奥本海默》没有一个镜头表现广岛“原爆”后的情景,但关川秀雄执导的《广岛》却用写实手法,再现了广岛修罗场一般的惨状,这些镜头是如此逼真,以至于后来被许多纪录片采用,《广岛》还深刻地影响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

  《广岛》令人深深同情广岛市民,但眼下日本政府以谁也拦不住的劲头执意要向海洋排放核污水的行为,证明日本完全没有接受广岛的教训,奥本海默泉下有知,可以不必再内疚了。

  02

  《奥本海默》不是美国版的《横空出世》。

  1999年李雪健、李幼斌主演的《横空出世》,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有国无防,多次遭到帝国主义入侵,每次都割地赔款,生灵涂炭。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又多次受到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所以,中国科技人员在研发原子弹时,对这一工程的正义性,没有丝毫怀疑,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期待着中国原子弹横空出世的一天。

  但奥本海默就不同了。

  奥本海默是一位左翼,也是一位犹太人。四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出于对纳粹先搞出原子弹的担忧而答应出山,担任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成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即便是在这个阶段,奥本海默对自己的工作会不会导致无法预测的后果,仍然忧心忡忡。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曼哈顿计划接近成功时,奥本海默找了个机会看望自己的情人——一位患有忧郁症的左翼女知识分子琼·塔特洛克。琼拿出了一本印度的“圣诗”《博伽梵歌》要他读,奥本海默念出了印度教主神毗湿奴(化身黑天)对王子阿周那说的一句话:“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不想成为死神,但是,他无法拒绝成为死神!

  奥本海默无从逃避于天地之间,这种念头折磨着他、撕裂着他,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齐聚小礼堂,喊着奥本海默的名字,用疯狂跺地板表达心中的狂喜,奥本海默却躲在门洞阴影里,落落寡欢。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