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
原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吴晓东老师《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一文。左翼革命文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其在当代的回潮是现象级的历史事件。文章爬梳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对“左联”成立与发展等关键节点和重要成果进行总结论述,肯定了文学发展所镌刻着的意识形态属性。文中从文学史的角度回溯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及价值,认为左翼革命文学构成了建国以后当代文学的前史,当代文学需要重建一个具有涵容性的历史评价尺度和观照视野,把左翼革命文学纳入一个更开阔的世纪视野。文章还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审视198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的去政治化,并重新理解了21世纪左翼文学热的回潮,该回潮不仅关涉对“革命文学”以及中国革命的重新阐释和理解,而且涉及对20世纪中国及20世纪世界的全新解读。
左翼革命文学的历程
左翼革命文学的出现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既是中国革命的助产士,也是这一历史实践的结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思潮和现象中,左翼革命文学也更有效地因应大时代以及中国革命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历史进程和历史逻辑上看,左翼与革命文学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夏大地传播的结果,其发生可以追溯到后五四时期。1923年前后,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等就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沈雁冰等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社会和文学现象,五四的文学革命开始向革命文学的转变。到了1928年,由左翼作家主导的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28年《文化批判》创刊号
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出版,成仿吾在《祝词》中为即将展开的革命文学运动宣示了批判的立场、方针和姿态:
《文化批判》当在这一方面负起它的历史的任务。它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它将描出近代帝国主义的行乐图,它将解答我们“干什么”的问题,指导我们从那里干起。
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科学,文艺及其余个个的分野皆将从《文化批判》明了自己的意义,获得自己的方略。《文化批判》将贡献全部的革命的理论,将给与革命的全战线以朗朗的火光。
这是一种伟大的启蒙。[1]
仿吾的宣言,也预示了“文化批判”作为一场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其“主题、概念、话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批判》鲜明地反映了创造社青年的思想,他们一心要举出‘文化批判’的旗帜,清算和结束五四文学革命,并且要在中国掀起一场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2]到了1928年2月,成仿吾又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章,进一步宣告“革命文学”的历史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