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我本是高山》: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
依据张桂梅校长真人真事创作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争论现在基本告一段落了。流泪热点也过了,很多蹭流量,写评论的现在也跟风退出了,也为无利可图。但《我本是高山》反映出的根本性问题依旧存在,仍然需要我们再讨论甚至不断地坚持斗争下去。
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张桂梅校长现实实践的力量根源。
电影在今天,是传播思想价值观的主流媒介,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影响更具普遍性。当然,对于像创作张桂梅校长这样的主旋律电影,那就更需要去挖掘其身上彰显的根本性的精神和价值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非用一个爱情故事作为主旋律,作为其实践的根本力量来源。
关于共产主义,我想,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了,甚至有些人本就怀疑共产主义是虚幻的,根本就没相信过。说多了,那就是政治洗脑,就是“政治正确”害了个人利益。
今天,在很多人的世界观里,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总是以个人利益至上为原则的,他们无法想象也无法改编出一个脱离了利己主义的故事。可是偏偏张桂梅创办女子学校的这件事,又是与他们的世界观相违背的,怎么可能有人做一件事毫不利己呢?这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去看,简直是有违天理。
于是,我们今天的电影、文学等艺术作品,就选择了人人都渴望的爱情,歌颂爱情,霸道总裁,都市靓女,露出大长腿,彰显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生活方式等来博取流泪,赚取眼泪,捞取金钱。甚至有的创作者借助文艺作品故意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今天大行其道的风气,这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用来教育我们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观,难怪最近各种不堪入目的性爱姿势的动漫手办侵入校园。
一些电影作品,美其名曰是弘扬主旋律,是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实现文化强国,实际上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
就像《我本是高山》反映出的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解构和掩盖一样的道理。给观众展现出来的人物就是毛主席在《毛选》中批评的一样:衣服是劳动人民的,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