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杨子荣:京剧艺术家童祥苓逝世 | 最好的纪念是追寻他们的精神
导 语
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林海雪原中的故事。1946年冬天,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追剿队来到牡丹江一带,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清剿土匪。侦查排长杨子荣佯装给土匪献联络图,只身潜入敌人内部,斗智斗勇,一次又一次化解土匪头子座山雕的怀疑,最终带领群众解放威虎山。从1958年上海京剧院首次公演,到1966年再次公演,这部剧历经了八年的反复修改,凝结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看过这部剧后,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赞这部剧好就好在它“突出地歌颂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人物”,是一部“好的样板戏”,而这也是“样板戏”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智取威虎山》最经典的版本是1970年拍摄的彩色电影,片中扮演杨子荣的就是刚刚离我们而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在当时大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他用京剧的唱念做打,赋予一个斗志昂扬、智勇双全的共产党员以舞台生命。改革开放后,他虽然受到冲击,但却没有随大流诋毁样板戏,更没有像剧组其他成员那样趁出国演出的机会滞留美国,而是时刻关注《智取威虎山》的重排,并对2019年上海京剧院删去“对党和毛主席的赤胆忠诚”唱词中的“毛主席”提出异议。人们常说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五十四年过去了,《智取威虎山》甚至有了3D电影版,但我们依旧会被童祥苓唱出的“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所打动,共产主义信仰的感染力不是任何视听效果所能取代的。
最好的纪念不是把作品封存在艺术的殿堂,而是追问它的精神。那什么是《智取威虎山》以及童祥苓表演的精神呢?今天推送的郭松民老师的文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郭老师讲述了样板戏的创作过程,原来那时候,童祥苓、于会泳、李德伦、江青等文艺工作者,甚至毛主席都参与到了样板戏的创作中,他们齐心协力为工农群众献出最好的作品,不计较个人名利。郭老师还驳斥在艺术方面肯定样板戏,在政治方面否定样板戏,认为它煽动仇恨和暴力这一似是而非的观点。郭老师认为,样板戏的英雄人物不是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也不是什么救世主,他们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动员群众反抗压迫,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者。讲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不是最大的恶,而是最大的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人们对于童祥苓的自发纪念,或许就透露出些许答案。
本文转载自红色文化网,作者是郭松民老师。感谢郭老师授权本号发表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