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合集】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

2022-06-10
作者: 颂明 来源: 红歌会网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系统的文学教育的国家

  从《诗经》开始,中国就有了系统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发端就是“诗教”。距今已经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了。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中国的诗教从一开始就有着具体的教材《诗经》,具体的教学内容“仁”与 “礼”,以及明确的美学理论基础“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含义深刻,既包括文学欣赏也包括文学创作。总的意思是“积极向上,心怀坦荡,光明磊落”。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思无邪”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说, “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的基本精神。

  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社会乃至不同的利益群体中,人道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公平正义地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和繁衍权则是人类共同的、不变的“人道”基本含义。

  与“仁”并行的概念是“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主要是指社会秩序。传统的诗教认为,社会必须确立一些规矩让人遵守才会真正实现人道(仁)。

  传统诗教的美学基础是“和”。

  “和”最初的含义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后来发展为“天人合一”思想,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哲学,也是美学。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和谐”则是其核心。

  文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的“德”其实就包含了“仁、礼、和”,是以诗教为源头的文学教育“德”的基本内容。

  小结:

  中国是系统进行文学教育最早的国家。

  文学教育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文学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

  “德”的基本含义包括“仁、礼、和”。

  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二、文风与国运

  笔者作文,最欢迎批评。一见到批评帖便喜不自禁。批吾者即吾师,亦吾友。

  昨日就收到了一则有价值的批评:

  “文学关乎时代风气,国运兴衰?你是把文学的作用夸大了吧?文学毕竟不是政治,文学是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有时也与政治有关,会被政治利用,但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对不对?它还有它本身的独立性和价值存在对不对?这又牵涉到评判作品的标准问题了。拿红楼梦举例,说它是什么的都有,这才是正常现象,因为描写生活的合格的文学作品,有时就像是生活一样复杂的,实际上是超越政治的,政治毕竟只是一时一地的,没有文学的生命力强大,这也正是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名气和影响力要大于政治家的原因之所在。仅供参考。”

  非常感谢这位网友送来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文风与国运。

  这里的文风是指文学的利益倾向性,国运则指具体时代政治的利益属性。

  中国的文学教育始终认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妇孺皆知的词汇“亡国之音”,与“靡靡之音”同义,出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乐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对音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做了详尽的论述。基本思想就是:不好的文学会使政治慵懒,人心涣散。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政治。那为什么会有“政治毕竟只是一时一地的”说法呢?

  那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以来,政治就总是为“统治者”利益服务的而不是真正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于是就出现了政治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化的情景。诚如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所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事实上,文学与政治始终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那为什么会有“文学是永恒的”说法呢?那是因为除了为“统治者”服务的文学之外,还有一种始终关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生存状态及其根本利益的文学存在,而这种文学才是超越时代或地域政治的局限而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我们把这种关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状态及其根本利益的文学称之为“具有人民性的文学”。无论古今中外,只有真正具有人民性的文学才会经久不衰。

  作家也是人。是人就有价值观,就有其利益的属性。而且,人的社会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及其利益属性会随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境遇下会写出不同利益属性的作品;唯有人民性的作品才会不朽。假如一个作家能够始终如一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那他就是真正的“圣人”了。用现在的语汇说,就是“人民作家”。否定作家及其作品的利益属性,无异于拔着自己头发想脱离地球。

  评论作家及作品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就是“人民性”的标准。“真善美”就是人民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决不能脱离人民性来谈真善美。政治亦然。任何为着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政治或文化,最终都是走不远的。

  我的批评者提到了《红楼梦》,那就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是一部集传统文化之大成,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不朽经典;不但艺术性极高,而且是“很政治”的。它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封建政治腐败的病根子——社会财富极度地两极分化:“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与之相对应的是“英莲”的悲惨命运,像牲畜一样被卖来卖去,以及处于不同“地位”中的买家相争而上演的一出社会悲剧。《红楼梦》全景式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的生存状态,作品所蕴含的鲜明的“人民性”才是决定其经典价值的根本。

  小结:

  文风与国运密切相关。

  文风是指文学的利益倾向性,国运则指具体时代政治的利益属性。

  人民性是衡量作家及其作品最根本的标准。

  关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及其根本利益的作品才是人类文化的主流。

  任何为着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政治或文化,都不会持久的。

  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也谈“诗可以怨”【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三】

  有批评的感觉真好。有了批评,讨论才可以真正展开。昨日有网友批评说“……似乎漏了一笔,孔子对于诗的兴观群怨的说明。记得钱钟书八十年代初就写过诗可以怨一文,针对的是当时对伤痕文学的不同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再次感谢这位网友。今天就专谈这个话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

  这段话的白话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更多的是借鸟兽草木之名吟咏抒情。”(“识”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和金文同“戠”。小篆另加义符“言”,以突出有标志则可知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識”。汉字简化后写作“识”。“识”的本义为知道、懂得,又通“志”[zhì]。孔子这句话是专指诗歌的,这里应作“志”解。)

  “诗可以怨”。首先要明确,“怨”是诗歌的一种功能却并不是全部功能。“怨”也要适可而止。

  人的情绪是对现实生活境遇的反应。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祈愿而现实往往很严峻甚至很严酷,“人生十有九八不如意,可与语人无二三”。有了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但怨不能过,过犹不及。沉溺于消极悲愤情绪不能自拔就会伤害了自己的身心,也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污染了社会环境。

  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统治者的不满,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刺上政”确实是诗的内容,而所刺的一定是危害到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苛政,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同时还应当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方面的“怨”,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有很深的哀怨却没有急切的愤恨。《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后世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表达“怀才不遇”之怨。因此“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除开“刺上政”以外,一般来说,“怨”总是从个人欲望出发而表达对境遇的不满。个人有所有不满也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

  笔者在前文中说到,在传统的美学观中,最讲究一个“和”字。“和”是中庸哲学在文学中的表现。儒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恨)。中和之美是中华审美的灵魂。

  为什么中国的悲剧往往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期望并促使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极端思维不是中国美学的选项。

  小结:

  兴观群怨,“怨”是诗歌的一种功能并不是全部功能。

  “怨”包括“刺上政”却不局限于“刺上政”。

  “刺上政”只针对危害人民利益的苛政。

  个人之“怨”也要适可而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恨)。中和之美是中华审美的灵魂。

  中国人总是期望并促使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

  2022年6月1日星期三

  作家的修养与格局【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四】

  文学教育属于泛化教育。

  什么是泛化教育呢?

  无须在概念上兜圈子,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我的孙子看到我有皱纹,白头发,有胡子,他叫我“爷爷”。当父母带他外出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男性老人,没谁教他也会主动叫“爷爷”。这就是泛化教育的效应。

  人们在阅读了文学作品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受到的教育是无法精确度量的,却无论从认知、情感、道德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教育就是泛化教育。泛化教育效应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作家并不是一个“荣誉”的称号,而是负有特殊责任和使命的岗位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作家”的。

  什么人可以当作家呢?

  还是不空谈道理,请容我用一篇小说来说明吧。

  劝诫(小说)

  教室外面的半面山墙被布置成了墙报。班里的小画家们精心绘制了报头,用毛体描摹了“山花“两个大字,还为每篇文章精心设计了插图,非常漂亮。

  这期墙报是宋明作文专辑。全校的学生都跑过来围观。宋明得意洋洋,诗兴大发,禁不住口占一首:“今日作文铺满墙,文采斐斐山花香。他日扶摇九万里,天下扬名好文章。“

  身边的同学都鼓起掌来。

  放学后,宋明蹦蹦跳跳地跑回到家里。妈妈已经煮好了饺子。宋明很奇怪:“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吃饺子啊?“

  妈妈一边用漏勺往盘子里捞饺子,一边说:“今天是你15岁生日啊。怎么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

  爸爸接着说:“古时候,男孩子十五束发,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所以得庆祝一下。”

  哥哥和弟弟、妹妹一起喊着:“祝小七子生日快乐!“

  在家里,几个孩子都互相叫小名子,显得格外亲热。

  爸爸把饺子端了上来。大家都上桌准备开吃了。

  “小七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先许个愿吧。“妈妈说。

  于是宋明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了愿。

  “你许的什么愿?”妹妹问。

  “他肯定许的是当作家的愿。”哥哥说。

  “你不能说,说了就不灵了。”弟弟说。

  妈妈把饺子端到了桌上。孩子们你争我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大盘饺子全吃光了。

  “原汤化原食。”妈妈又给每人送上了一碗饺子汤。

  爸爸一边喝一边问:“小七子,你许的是当作家的愿吗?”

  宋明点点头。

  “为什么想当作家呢?”

  “我听人家说当作家能吃到糖。我最喜欢吃糖。”

  孩子们都笑了起来。妹妹说:“好吃嘴猫抓嘴。抓得稀巴烂,不能喝稀饭。”

  爸爸摇了摇头:“你说的不是真话,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怎么不说真话了?我就是喜欢吃糖嘛。”宋明把头一歪,反问爸爸。

  爸爸笑了笑:“真是为了吃糖?那容易啊,你现在就可以退学,我送你去饴糖铺当学徒。天天有糖吃。还要当什么作家啊?”

  哥哥说:“‘他日扶摇九万里,天下扬名好文章。’这是谁作的诗来?”

  宋明的脸刷地红了:“连这你们都知道了?”

  “谁不知道啊,全校都传遍了。野心不小啊。”弟弟说。

  “我这不是野心,是雄心。”宋明分辩着。

  “野心也好,雄心也罢。你知道作为一个作家,该有怎样的格局吗?”

  “什么格局?”宋明未解。

  “格局就是胸怀,修养。审格局,决一世之荣枯;观气色,定行年之休咎。”哥哥说。

  “那我还不知道。”宋明老老实实地说,“作家该有怎样的格局呢?”

  爸爸说:“君子三知。知命、知礼、知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家得作天下文章,是有使命的,不能只为名利。”

  哥哥接过话头:“追逐名利,恐难免杀身之祸。没听说过‘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吗?你若不懂‘三知’,最好就不要去当作家。”

  宋明低下了头,从此再不敢复言作家了。

  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家教故事,小说中的“宋明”是一个聪明而不安分的孩子。父亲和哥哥却知书达理,给了他很好的教育。 “三知”是论语的终篇。一般解释为“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知命为三知之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知命应当包括“认识自己、顺应天道、服从规矩”和“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以天下为公”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修身立德正己,后者是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自觉。作家首先应当对自己的学识、德行有清醒的认识。还必须对社会的本质有规律性的认识,才可能有不朽之作。知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孔子毕生追求克己复礼,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不知礼,不按照礼的规则去处理社会关系,就无法端正自我,适应社会。知言就是既要熟悉你所要表达的人物的言行;自己也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君子之言,言而有信。如二程所述,“言有物而行有恒”,亦如扬子所论:“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而小人之言,淫辞妄言、巧言令色、言不由衷,对人求全责备,对己放纵无边,终将惹祸上身。

  小说中的宋明看来还算是“可教之才”,自量做不到“三知”,故“从此再不敢复言作家了”。

  小结:

  作家须当有“三知”,既要“认识自己、顺应天道、服从规矩”,又要“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以天下为公”。万不可淫辞妄言、巧言令色、言不由衷,对人求全责备,对己放纵无边。

  2022年6月2日

  《诗可以怨》与《草书獭祭篇》之比较【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五】

  余做文章,最盼批评。批评,激也。套用“水激石鸣”,凑一句“文激浩然”。你一“激”我,我便“滔滔不绝”起来。

  我作文是有时间的。让我失望的是,今天等到我必须作文的最后时间,依然没有得到新的批评。我只好再次拿网友“高冷梦想家3K”先生的批评接着往下谈。这位“高先生”提到了钱钟书,让我浮想联翩,连续3夜辗转反侧,浮想联翩。

  近当代堪称“人民作家”的不少,而我却认为最名副其实的当数钱钟书、杨绛夫妇。为避免行文过长,本文只谈“钱老”而不涉及杨绛先生了。

  1980年,钱老针对当时的“朦胧诗”现象,在日本做了一个演讲《诗可以怨》,钱老本人非常重视此文,进行修改之后先收录在《七缀集》里,后又收入《钱钟书散文》。

  后来注家蜂起,在余看来,多未得要领,皆有“强拉钱说为己言”之嫌。

  余读此文,倏然联想到了世伯司徒越之《草书獭祭篇》,觉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书讲究文眼。文眼者,文之纲要也。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如《红楼梦》第四回中的“护官符”便是全书的文眼。

  钱老的《诗可以怨》的文眼是一个意大利嘲笑人的惯语“他发明了雨伞(ha inventato I’ombrello)”。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象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注册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

  在找不到屋檐下去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还不失为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但是,假如你拿去当“新发明”,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亲,您从中读出了什么?

  笔者为何会联想到《草书獭祭篇》呢?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一种“丑书”“怪书”的“新书法”,而且还有人因此说出了一番“道理”来。《草书獭祭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世的。其文眼在最后一段:

  现代人哪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书?但是,现代人学书的条件优于古人不知多少倍,现代人认真学书,也许不要十年就可“得名”。但如果想不经过勤学苦练,不要任何规矩,就能从心所欲,臻于神化,那也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从文风上看,钱老幽默诙谐,用自嘲以喻人;世伯朴实明白,一板一眼地讲道理;却都博古通今,纵横开阖,循循善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钱老《诗可以怨》的主题,那就是“发愤”。困境、逆境常有,唯发愤者可得“蚌病成珠”之成就。何谓“发愤”?不自弃也!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世伯的《草书獭祭篇》的主题,那就是“规矩方圆”。不讲规矩,随性而为的“创新”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钱老和世伯都是博学睿智者,性情也十分相似——谦逊、温和、敦厚。钱老与世伯皆一生坎坷而无怨,只顾埋头做学问而一丝不苟。他们“身体力行”地为“诗可以怨”作了最好的诠释。

  亲,您读懂了吗?

  小结:

  困境、逆境常有,唯发愤者可得“蚌病成珠”之成就。

  守规矩方能成方圆。不经过勤学苦练,不要任何规矩,就能从心所欲,臻于神化,那也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2022年6月2日

  做真学问,当实干家【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六】

  我们的国家从2000年开始进入到了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条件极大地改善;可是,在文学教育中,做真学问似乎反而变得困难起来,道德水准也呈下降趋势。这是当前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找人代做毕设,不给钱还讹钱:一个白干几天,一个白上几年》,故事情节足够写一篇小说了。说的是某大学两名大四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找“枪手”做毕业设计,却在收到作品之后,利用交易平台漏洞迫使“枪手”退款。“枪手”一怒之下发帖将其曝光。两学生急忙要求“枪手”删帖,以“受害者”的口气振振有词地说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道理”:对你们来说只是赚不到钱的问题,而对我们来说是毕不了业的问题。

  有偿代写代发“论文”现象由来已久,据笔者所知,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进入21世纪后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产业”,不但包括职称论文、毕业论文;这股歪风最后还蔓延到了文学界,发关系稿、人情稿、圈子稿,文学批评成了唱“彩虹曲”,酒杯一端,赞歌连连。中小学教辅成了支撑出版界的半边天,中小学生作文从网上抄袭,大学文学教育照本宣科,因因相袭甚至专事发泄私愤。文学及教育理论著作全靠拼拼凑凑,拾人牙慧。作家孤芳自赏、固步自封、自我神话、自我膨胀、小圈子文化等现象已经很严重了。作家及作品无视读者口碑,唯奖是图,唯名是图,唯利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不正常现象达到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高峰”。从最近的“教科书事件”看,我上面所说的情况就还算是好的了。

  笔者是电厂的退休职工。我知道工人最不待见眼高手低的空谈家。工人讲究“走两步”。你说别人不行,那你就得做个行的样子给别人看看。你做好了别人才服气你。工人最佩服有真学问、真本事的人而很少迷信思想,习惯于听其言观其行。假如你只会讲不会做,那你就是天大的权威工人也不会服气你。在我看来,工人恐怕是最难忽悠的。

  笔者才疏学浅却也好读书,之所以退休后这10来年频频舞文弄墨起来,就是因为看到一些名头很大的作家、学者们的著作实在不敢恭维。老百姓有句土话:“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走路?”我批评了认为不好的小说,那我也得写几篇我认为能拿得出手的小说给你看看,不知不觉也写了400多篇。我说你的文艺理论不行,那我就得说说“行的文艺理论”是啥样的。所写文论起码也有百好几十篇了。就是在小说中虚拟的一个“小说讲习班”,那我也不敢空谈,还真就搞了以小说讲小说创作,以小说谈小说理论的两个系列作为“课程教材”。我谈“文学教育”,也连续搞了两个系列。我批评了别人,我更欢迎别人批评我。我一向认为文艺的批评与反批评应当是文学教育的常态。失去了批评,文学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小结:文学教育中的不正之风由来已久,导致了普遍的思想懒汉、道德水准下滑现象。

  批评与反批评应当是文学教育中的常态。失去了批评,文学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笔者不揣浅陋,不顾身份卑下,呼吁青年珍惜青春年华,不负美好时代;做真学问,当实干家!

  2022年6月4日星期六

  创新&廉价创新【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七】

  文学教育中的创新概念与科学不同。科学中的创新主要指新科技的发现,新产品的发明;而文学教育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新作品的创作,对传统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解与阐述,作家对创作风格的突破。

  那“廉价创新”又从何说起呢?

  简单地说,廉价创新就是不经过任何检验的,随心所欲拍脑瓜的“奇思妙想“,如科学上的”水动力汽车“、”熟鸡蛋返生“,文学教育上的杜撰新词汇、新理念。

  在科学上,“创新”假如不以实践的检验为依据而只停留于口头的空谈上,恐怕一万年也说不明白,甚至会越说越糊涂;可只要拿到实践中一验证,是非黑白立马一目了然。

  在文学教育领域就没那么简单了。文学教育的实践验证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就好比隐蔽性很强的癌症,一旦症状暴露往往就是晚期(积重难返)了。

  因此,我反反复复强调过一个观点:社科领域是最容易容纳“伪科学”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由来已久,直到目前还在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虚构之美、朦胧诗、诗小说、 先锋小说等等理论,越说越玄乎,假如再镀上一层“西洋金”,那就更显得权威、更应奉为“圭臬”了。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呢?诗曰:

  中华文脉万千年,

  更替兴亡过眼烟。

  骇浪惊涛常态势,

  人心向悖是江山。

  中国老百姓见多识广,经历过大风大浪,对中国的事情是一本清账。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古往今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才会赢得百姓拥戴。宋代释惟白《续传灯录》中有句话:“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又诗:

  百姓心中有杆秤,

  手中还有照妖镜。

  透过现象看本质,

  魑魅魍魉立现形。

  “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刚才那些让书呆子们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一到老百姓面前就统统失灵了。老百姓会说:

  什么虚构之美?信口雌黄、胡编乱造那也能叫虚构之美?文学创作的正道是典型化。

  什么朦胧诗?谁也看不懂就叫美了?诗歌美在意境。诗歌没了意境还美啥?

  什么诗小说?莲花落是不是诗小说?用韵文写事那就是叙事诗。民间鼓词、琴书多了去。

  什么先锋小说?小说就是通过故事塑造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小说都脱离不了形象和情节。没了形象和情节还叫什么小说?

  故意抹杀事物的本质去杜撰新名词,似是而非,概念不明,公婆各理,文人用来放嘴炮可以;想糊弄老百姓,那只能是“墙上吊帘子——没门!”

  不管你是多大的家、多大的咖,也不管得过什么奖,是作品就得通过读者“口碑”这个关。你的作品让人读不下去,倒胃口,老百姓就不买账。你就是再骂老百姓没文化,不懂审美,反智也没用。凭啥单单就你代表“智”?

  这百十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啥风浪没经过,啥阵势没见过?今天,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已经普遍地提高了。谁想站到老百姓的对立面,跟老百姓叫板,那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你的智商够用吗?

  小结:

  创新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沉淀;单靠拍脑瓜杜撰几个似是而非的新名词是糊弄不了人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老百姓见多识广,但凡通不过老百姓口碑的作家及其作品,就是再吹再捧,也走不远。

  2022年6月5日星期日

  三十而立【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八】

  我有个习惯,每完成一篇稿子,便第一时间发给瑞安兄请他批评。昨天早晨发稿之后,他和我聊了孔夫子的“三十而立“问题。他说:

  我昨天又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不同意她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我认为其意为“三十岁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不知道对不对?

  我回答说:这不是概念和定义,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不要拘泥。过于穿凿就迂腐了。人步入中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对人生有了独立的见解和追求,是时候确立自己的事业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三十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龄。这时候精力旺盛而不再幼稚,思想活跃,自觉大于盲目,最少保守思想,应当是最具创造性的年龄。而一个人的学说则不是一天之内所能完成的,而是在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四十岁基本上就看透了人生世事,五十岁基本可以看清自己这辈子所能成就的高度了,六十岁基本就过完了一生。这是当时的一般情况。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孩子更聪明了,幼稚期却延长了。历练是成就的必要条件。不经过历练,再聪明也无法有所成就。极端的就是长成了“巨婴”。然而,历练却不是成就事业的决定条件

  成就事业的决定条件是什么呢?

  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奋斗的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选准正确的方向,不懈奋斗,再加上聪明,才会成功。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不是根据“名人名言”,而是根据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我这个人没一点小聪明,那就是惺惺作态了。比如说,我可以一次完成100篇腹稿,然后一天一篇写出来。这恐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可是为什么我这辈子还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呢?

  这就是因为我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没有确立起正确的奋斗的方向,贪图小利而爱出风头。打小就有这毛病。比方说,上世纪8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我的一位上海好友给我弄了几瓶名酒,被人硬是用高价强买去了。于是我就动起了用空酒瓶装本地大曲酒冒充名酒卖给别人的念头,居然“供不应求”。家父闻讯赶来严厉斥责了我,晓之以利害,让我把赚到的钱全部退还给人家了。家父说:“我不怕你穷,就怕你发财。你要是真的发财了就难免灭顶之灾了。”不久之后,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贩假烟”大赚了一笔。他好心要带我一起做。幸亏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断然拒绝,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

  青年确实是最具创造力的,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为了利益和欲望不惜以身犯险,那越聪明就越危险了。

  1937 年 10 月 23 日,毛主席给陕北公学作了长篇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这个题词的核心就是“不谋私利”。我一读到这段题词就脸红,就冒汗。人生有时候只要向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就可能再也回不了头了。

  我庆幸我有一个好的家教。这使得我尚能保持着敬畏之心和自我反省的品质。我现在做文章一分钱也赚不到却乐此不疲,完全是因为我已经年逾古稀,基本上没有什么私欲了。虽然我沉疴缠身,却心怀坦荡,感恩此生。我知道这便是我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后机会。

  小结:

  少年聪慧莫须夸,

  烂漫青春美似霞。

  宝剑寒锋出磨砺,

  梅花疏影缀霜崖。

  千姿舸舰波澜动,

  百态人生浪淘沙。

  无欲则刚行正道,

  一腔热血报国家。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和CNN盘盘道【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九】

  一

  明天,这个和青年谈文学教育的系列就要结束了。因为看到了一则消息:美媒CNN跳出来为中国教科书“毒”教材发声鸣冤了,担忧中国网民的“批评”可能转变为一场“政治迫害”;并声称不应该抵制西方价值观,不然会导致无法为孩子提供“更自由、更多样化的视角”。

  CNN是山姆大叔的口舌,那老朽今天就来和CNN盘盘道。

  “盘道”是老百姓的一句土话,意思就是掰扯掰扯,论论理。

  首先,咱先谈谈历史。

  对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以前的中国是个啥样,山姆大叔不可能不清楚。那时战火连年、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山山有匪、水水是霸、黄赌毒娼、盗贼嚣张、年年饥荒、举国文盲、官僚腐败、横行列强,民族羸弱、百姓惶惶,农业基本处于人拉牛耕的原始状态,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你们CNN图片库里难道真的缺乏中国当年的影像资料吗?!

  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以后,中国那真是驱散乌云见太阳,神州一片新气象: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抗美援朝、威风凛凛、扫除残匪、平定叛乱、脱下军装、军垦农耕、清除垃圾、打扫卫生、兴修水利、百世福荫、学习文化、万众一心、发展工业、月异日新、政权巩固、坚如磐石、大炼钢铁、赶美超英、学习雷锋、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两弹一星、中美建交、开放先行、打破周期、前无古人。一个内外交困、积贫积弱、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巨大的人口大国,用了区区不到30年的工夫,就成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欣欣向荣的大国、强国,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其他的啥也不说了,CNN能够对比一下美国的历史再说话吗?

  二

  然后,咱再谈谈哲学。

  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不同。咱的哲学不去讨论天堂里的玫瑰有没有刺,我们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本国老百姓的实际生存状态。在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若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的哲学,那就是“实事求是”。

  地球有很多矛盾,且不说地球与宇宙中其它星球之间的矛盾,单单地球内在的矛盾就够我们面对的了——地壳运动导致的地震、火山、海啸,极端天气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疾病和瘟疫的困扰,时刻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是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利益纷争则是人类社会矛盾的根本所在——小起家庭琐事、人际关系,大到侵略、殖民、压迫、反抗、动乱、战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社会分配的不公,财富的两极分化乃是人类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和”,追求和谐,主张“和为贵”。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均贫富”的实践探求。新中国在物质贫乏时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先完成“道生一,一生二”的算数级原始积累的发展过程;当社会物质相对丰富时,则努力追求“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致富的目标。这时候,我们便开始了实现几何级高品质发展的征程。中国的哲学与鼓励“两极分化”、鼓吹人类社会“二八定律”的西方哲学,孰优孰劣想必CNN也心知肚明吧。

  三

  最后,咱谈谈较量。

  可能有人会质问:你刚刚不是说“和为贵“吗,怎么转眼间又要谈”较量“了呢?

  是啊,我们的哲学是主张和为贵的,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我们还旗帜鲜明地宣示“不称霸”;但是,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 ,和平不会自然降临,而必须通过争取才能获得,于是就有了斗争哲学。

  和平是理想,斗争是无奈;和平是目的,斗争是手段。关于这一点,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都反复证明了。

  就拿咱中国来说吧,从内部看,延续了2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主和买办掌握着巨大财富,贫困人口占了绝大多数。用了20几年的时间就真能够轻而易举改变了2000多年的“两极分化”吗?

  失去了财富天堂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遗老遗少,孝子贤孙能够甘心吗?

  实际上,垄断财富的人同时还垄断着文化和教育。你一下子把他们都给“均”了,这真的就能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吗?

  再看外部,整个世界,资本依然处于绝对优势,财富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且发达国家总想着“吃世界”。试问,咱想和平发展他能答应吗?

  因此,斗争在所难免。

  对外,我们有一首老歌唱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 豺狼来了有猎枪。地球人都知道,自从有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历史一课之后,谁向我们开火之前都得先掂量掂量而不敢轻举妄动了。

  假如,能够让我们内部自己乱起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于是就有了以文学的形式、教育的形式搞乱中国的尝试。争夺下一代嘛,你懂的。外面不过是打点鸡血,代价最小,可能的效益却最大。

  可是,问题来了。中国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老百姓识别能力和文化水平都空前提高了。老百姓的诗歌小说写得比某些人好,画也比某些人画得好。只是某些人暂时垄断着一部分资源罢了。这一作,资源也很难再铁板一块地垄断了。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赔了夫人又折兵。

  怎么,你还想搞运动?

  放心吧,时过境迁了。暴风骤雨般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犯不着那么大动静了。写小说的接着写你的小说,画画的接着画你的画;所不同的是咱老百姓也要动笔了。大家都比着写。这不,连一个昏聩老朽都敢和CNN盘道了。

  中国,普及文学教育的大幕已经拉开,一个“人皆写手”的时代即将开启。

  CNN,欢迎您多多关注咱中国老百姓。

  多跟老百姓盘盘道,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

  小结:

  社会分配的不公,财富的两极分化乃是人类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打破两极分化,实现所有人都平等、有尊严地过上美好生活,这是人类正义事业所努力奋斗的方向。正义最终不可战胜。

  2022年6月7日星期二

  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和青年谈谈文学教育系列十】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段迷茫时期。正如梁小斌的诗歌所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股历史及意识形态的回潮冲淡了既有的理想和信念,美与丑的概念开始混淆甚至颠倒。当然,加之某种利益集团的有意“设计”,这股回潮甚嚣尘上,来势汹汹。

  然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教科书事件”一下子让很多人看清了如果真的“丢掉了钥匙”会发生什么。

  这里有很复杂、很深奥的道理。青年,请耐着性子听我说完下面的话吧——

  从总的方面来说,人类社会实际上只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

  第一种价值观认为:人类社会就应当遵循“二八定律”,让少数人掌控着财富、科学、文化、教育,而大多数人只配被驱使、被奴役、被安排命运。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国家也是一样,就应当让发达的国家来制定规则管理世界,弱小的国家只能服从,只能在“被安排”之下苟且偷生。仇富、反智是人类社会一切动乱、罪恶的根源,穷人是犯罪的主体。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允许任何人都能够凭着个人奋斗“挤进”占人口总数二成的“上流社会”而成为新的精神贵族来参与财富和文化的统治。

  第二种价值观则认为:是劳动者通过劳动,为这个世界提供了食物、产品和各种服务,其它的精神产物比如哲学、文学、科学等等,都是劳动活动的衍生物或劳动经验的抽象。文化教育尤其是科学技术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因此劳动者才是世界的主人。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别。所有的人在政治、文化、教育上都应当是平等的,物质财富应当按劳分配,公平交易。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才是人类社会一切动乱和罪恶的根源。

  每个人都在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中做着选择。文学,就是要关照这两种价值观驱使下的人的心理、言行及生活状态的“众生相”;并进行典型化的创作。这就是“文学即人学”的道理。

  人性是复杂的。不是说Men are both angel and devil(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吗?实际上,这个“天使和魔鬼”在具体人身上的表现是相当复杂的。

  在曾经拥有财富天堂的人群中,确实有些人选择了“第二种”价值观。他们主动放弃了已经拥有的财富和文化教育上的垄断地位,甘愿去做一个“流自己汗,吃自己饭”的普通劳动者。有一些先行者不但走入到普通劳动者的队伍之中,还义无反顾地为穷苦劳动者的翻身解放而流血牺牲、忍辱负重,哪怕是蒙冤受屈也无怨无悔。还有一部分人在失去了既有财富之后,哪怕转胎三生三世也要誓死夺回自己原有的“天堂”。即便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财富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依然满怀愤恨,还要对历史进行清算。有的则先是同情劳动者闹翻身的斗争,做过一些贡献,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冲击之后又“悔不当初”了,同样也要找回自己“那段已经失去了的历史”。

  已经翻身的穷人呢。有的还在坚守“初心”,为着人类共同的理想继续奋斗着而不计名利得失;而还有更多的人则认为既然自己已经有了攫取财富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攫取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诚如阿Q所想,凭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们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价值观并成为虔诚而狂热的信徒。

  两种价值观驱使之下的所有这些心理、观念和行为,都会以“文化”的形式进行宣示和抗争。而这种宣示抗争的众生相,正是文学典型化的基础,文学创作的土壤。

  什么是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呢?

  完全无须背书。笔者的结论就是:

  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就是站稳人民的立场,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学鉴赏知识、文学创作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民众的阅读及创作能力。让文学像吃饭喝水一样融入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评论者,人人都是创作者的“人皆写手”的目标(这里的“写”是“读评写”三位一体的)。只有在“人皆写手”的基础上,才会诞生出真正的、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大家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