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以来中国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历程、逻辑与启示

2021-06-20 2932 0
作者: 王延隆 李姗姗 来源: 《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2期

  摘要:我国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发展是政权过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管理方式变迁而产生的互动依赖性行为的过程。近百年历史变迁中的中国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分别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30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近30年和改革开放以后的40多年。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内在逻辑体现为青年社会化、青年组织化和青年的“非青年化”。正确认识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青年与社会互动的逻辑,从向度、深度和广度三个维度实现我国青年发展与社会良性互动。

  关键词:青年;社会;互动;历史考察;实践启示

  在中国青年发展事业中,存在青年与国家、青年与政党、青年与社会等多重关系,而青年与社会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建党即将百年之际,对我国青年与社会互动的规律、经验进行总结,对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深刻理解青年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从建党以来的中国青年运动、青年发展的实践中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探索青年和社会互动发展的范式和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青年作用、实现青年更好的发展。

  一、青年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塑造了不同时代的青年,而在历史进程中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无疑推动了时代发展。建党以来,我国不同政权的过渡、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是划分青年与社会互动发展阶段的依据。这种划分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青年发展的逐步渐进,而且能够明显地展现青年与社会的阶段对应。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五四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30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中国正经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对我国传统社会的改造是深刻的,在剧烈变革的社会中,社会对青年的期待赋予了青年重要的社会角色。近代以来,“少年强则国强”及传统赋予青年以古代“士”的重要地位,使中国青年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原有的文化框架、社会秩序相对抗,将保国保种这一目的付诸行动。作为20世纪20-40年代的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的主角,学生、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初期的共产主义者,事实上大都可以被包含到“新青年”“五四青年”这一类别之中[1]。这些新青年斩断了维系封建末代知识分子与封建帝制统治集团的纽带,表明了真正意义上自主意识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各种西方的理论和思想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介绍到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激进主义、国家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权威主义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这些社会思潮对青年和民众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前所未有的。“五四青年”身上的“反家庭伦理和反体制的性格”[2],使这些青年不仅追求个性解放,同时追求民族解放;不仅改造自我,更要实现改造社会。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旧的社会秩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它启蒙了有志之士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青年》《晨报》一批报纸媒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媒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一些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后,一定意义上使青年运动具备了反权威的倾向。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