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求职中的大学生
一年一度求职季。秋天刚刚到来,2024年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事务已经开始在各个高校的校园里,体育馆里,运动场上开始了隆重的赶大集。其实,我还真没去过农村的大集,但我看到了现在的这些个场面,脑子里就突然冒出赶大集这个概念。
到处是尖顶的、无墙、无门窗的帐篷,帐篷里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然后就是人,招聘的HR(人力资源工作者),还有应聘的青年男女。前不久,在一所高校的田径场上,围绕着400米跑道,几乎竖立着上百个小帐篷。有的帐篷前还排着十来个人的队伍,有的帐篷前就冷冷清清,看上去无人问津。估计那些排着队等候面试的人们,期待着他们想要去的单位能给他们机会,而那些冷清的帐篷里,或许待聘的男女们不太看得上眼。
大约二三十年前,大学毕业已经开始不包分配了。当时有一句话,叫双向选择。我记得,那时的所谓好大学,毕业生们是不愁出路的,有的是好单位争着要他们。而那些普通的、一般的,甚至是寒酸的单位,大学生们都不屑一顾,那些单位即使去要人,往往也会失望。那时的说法就是卖方市场。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是卖方,待价而沽。而要人的单位是买方。只是资源供不应求,他们处于弱势无奈的处境。
大学扩招之后,情况开始变了。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头扬了起来,对应聘的毕业生们横挑鼻子竖挑眼。而应聘的毕业生们只能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满脸陪笑。心里再不愿意,脸上也不能表露出来。如果招聘单位的HR还算明白人,也比较尊重应聘者,那么应聘者心里还会好受点。如果碰上招聘单位的HR不是个东西,那应聘者会感觉非常憋屈。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中国的大学总的说来不算太少,但也绝对说不上已经过多。大学生们也是一样,现在的大学生数量比过去确实增加了不少,但还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上大学。已经有人在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那么这个需要的数量到底应该是多少,估计也未必有人说得清楚。
从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现在真的并不算多。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将来国家还会有多快的发展速度,也不知道我们需要开拓的新领域会增加多少。我们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无论如何往前赶,也不一定赶得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当然,除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也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现在职业技术人才也已经进入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的程度了。所以,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也不是说就一定要脱离从事职业技术领域里的工作。现在看来,不少人还是存在着相当的误解。很多人都以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们,只能从事高档次的脑力劳动的工作岗位,而不能去干所谓档次较低,而又需要具有更多劳动技能的工作岗位。估计这样的看法迟早是要过时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