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古洞村是如何留住青年人的? | 《乡村纪事》节选
导 语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发展的前景是什么?《乡村纪事》的作者们扎根基层,以集体调研、集体写作的方式深入研究集体村庄,全景展示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7个案例,也为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正是节选自《乡村纪事》第四章。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养闲、生懒人的温床吗?河南新安的土古洞村是回击这种偏见的有力例证。在土古洞村,村干部雷打不动每天6点准时开会,村民总是在冬天里义务清雪、夏日里义务除草,村里有平价的幼儿园、也有小学,有可以让村民在本地就业的工厂,有一定公共福利的保障,有民主制订的村规民约。村民之间没有悬殊的贫富差距,喜欢大唱红歌,村民精神昂扬向上,幸福感满满。
土古洞村也曾分过田、单干过,但经过实践,这个村庄毅然决然地重走集体路。刚分田时,村庄交通、饮水、教育等公共事业一度困扰着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土古洞村上下集结资金和人力,修路、建小学、解决饮水问题,村民在实践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1995年受到南街村经验的感发,土古洞村重新将土地集体化,开始了对新型集体经济的探索。
撬动新型集体经济的支点,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村领导班子;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则来自村民。一般而言,筹资、分配、村庄管理等事务都很容易引发矛盾,而土古洞村高度注重基层干部的精神建设,党员干部们始终秉持公心,总是第一个“吃螃蟹”、吃苦头,推动村集体形成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村庄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共识。
在市场化浪潮四十多年的激荡下,乡村如何振兴,人心如何聚拢,公共性如何再现,这些都是土古洞村在一直探索并将继续攻克的问题。
作者 |严海蓉(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高等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业转型等)
高明(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工农文化分析)
丁玲(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集体经济、农政变迁)
责编 |侯熠、木头
排版 | 侯米
土古洞村 |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五节 优势:人气村庄 安居乐业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土古洞村拥有了新的顺口溜——走进土古洞有四多,一是姓氏多,二是好山好水长寿老人多,三是大学生多,四是打工族多。
土古洞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还让整个村庄拥有了活力。与我国农村常见的空心村或老人村不同,土古洞村充满生活气息,家家户户都有人,时常有中年人和青 年人的身影。土古洞村是一个有着基本社会体系且运转良好的村庄,村庄政治、村里的企业、村庄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接下来我们就从村民的就业、收入、居住条件、入学及福利几方面呈现农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带来的实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