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知青——仁河鱼缘

2022-01-04 1203 0
作者: 叶文光 来源: 今日头条

  大巴山南麓的仁河,发源于城口县高望,在城口县巴山区拐了一个大弯,再经万源县大竹河到陕西汇入汉水进入长江。

  我们下乡的地方在巴山区新民公社,知青点就在仁河边上,河对面是公社和区政府所在地。仁河在巴山区拐弯处的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原生态的仁河里的鱼种类繁多:角角鱼,母猪鱼,鲶鱼,娃娃鱼,刁儿,还有成群的鲫鱼……

  下乡知青都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补充。当时物资匮乏,知青生活靠自给自足,要吃肉只能自己养猪,肚子都填不飽还要养猪,何其难也。看着仁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儿,知青们就开始打鱼的主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用手摇发电机“麻角角鱼”。角角鱼是一种无鳞片的鱼,因鱼的脊背上向前长有一根较长的鱼刺而得名。手摇发电机发的电剛剛能把角角鱼击昏,但对人毫无伤害,鱼击昏后人再去捉就很容易了。哪里能搞到手摇发电机?这就成了一个难题。

  当时公社与外界的通讯联系靠的是一部手摇电话机,手摇电话机里的手摇发电机正合乎“麻角角鱼”的要求。于是知青们异想天开,只要借得公社的电话机(可能吗?电话机属战备设备)大家就能享用一顿角角鱼美餐。终于,机会来了。那年夏天,天气很热,那天公社召开“三干会”(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来来往往人员很多,人多混乱正好混水摸鱼。经过文革洗礼的知青们胆大包天,不知天高地厚。商量后知青们一致推举我去借公社文书室的电话机(因我与公社干部的关系很好,对公社的环境比较熟悉,并懂些电学知识)。我乘开“三干会”没人注意,悄悄地潜入文书室,卸下电话机的两根外接线,将电话机交给等候在文书室外负责接应的知青,他拿到电话机揣在怀里就跑,然后我将文书室用自己的锁锁了,并嘱咐一个女知青看好文书室的大门,如果有紧急事情就到仁河边找我们。

  一群楞头知青簇拥着手摇电话机立即下到河滩,那高兴劲就像大热天吃冰淇淋,大冷天吃麻辣烫,白捡到一个宝貝一样高兴。

  大热天,角角鱼喜欢呆在水流平缓又有礁石缝隙的地方。巴山区地处仁河的拐弯处,这一段水域条件非常适合角角鱼的生长。我手拿电话机寻找到合适的礁石,站在礁石上把电话机两根外接线接上加长电线并放在选定礁石两边的水中,叫大家作好准备。会水的知青早将本来就不多的衣褲放在河滩上,他们站在水中,有的身上只剩下短裤,有的干脆一絲不挂(全是小伙子)赤身裸体准备捉鱼;不会水的知青拿好鱼舀子站在河边的石头上,准备好舀鱼。一切准备就绪,我拼命地摇动电话机,电话机发出呼呼的声响,河里的角角鱼四处乱窜,水中的知青们立马扑上去,见一个逮一个,见两个抓一双;有的角角鱼比较狡猾,拼命地潜水逃跑,知青们也就跟踪追击,直到捉住为止;河边拿舀子的知青也不闲着,看到蹦出水面的角角鱼,也不管会不会水,马上追上去用舀子舀,一条也不能让它跑。河滩上一片欢笑声,小伙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像过节一样。就这样,我们看见合适的礁石就用电话机麻鱼,一直麻了约有2里路远的河道。我看麻的角角鱼也差不多了,足足有大半背篓,己经够大家饱餐一顿;时间也差不多了,借的电话机得立马还回去,时间长了怕出问题。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