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探寻知与行的关系

2021-03-03 3641 0
作者: 肃清四野 来源: 红歌会网

  这是毛主席论述认识的来源、深化,以及认识与实践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章。该文和《矛盾论》是关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姊妹篇,既独立成文又互为一体。

  本文主要阐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得出“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等一系列科学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明自己对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看法,即:认识依赖于实践;第二部分阐明人的认识怎样从实践中产生,即:认识是由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三部分阐明人的理性认识还必须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完善,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第四部分总结认识的发生规律,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无限性,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这样的过程,是循环、螺旋发展,逐渐上升的。

  人先有认识还是先有实践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毛主席表明了自己对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看法,即:认识依赖于实践。

  本文名为《实践论》,首先告诉大家实践是什么?人的实践最基本的是生产活动,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实践”,即:阶级斗争、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因为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以上三大实践,所以,人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的认识有阶级性。由于人的最基本实践是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在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由于单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合作,形成分工,结成某种生产关系,继而形成阶级(阶层),这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某一类人,由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相同,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利益相一致,生产活动方式相近,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更一致,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近。延伸来说,不同区域(尤其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的人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他们之间的思想认识存在着一定差异,距离越远、生产生活方式越不相同,思想认识差异越大。

  二是人的认识是由简单向复杂、由片面向整体、由浅入深发展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生产活动是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其他社会实践也是由简单到复杂。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