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王景清:毛主席用一生守护人民,您用余生守护毛主席的亲人
从几家红色网站得知了毛主席女婿、李讷丈夫王景清同志于3月1日早上6点58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的噩耗。
在近年来的一系列民众纪念毛主席的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王景清、李讷夫妇相互搀协、亲临现场的场景。李讷夫妇生活之简朴是尽人皆知的事,他们不顾年迈参加这样的活动,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仅仅是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希望主席的思想能够被继承、发扬,主席的精神遗产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
王景清同志生于1927年,1940年,13岁的王景清就参加了革命队伍,从一个救护重伤员的小战士做起,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在盐池县支援部队保卫产盐地,后来又先后在西柏坡、在北京担任警卫工作、保卫中央首长,其后调到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而毛主席的女儿李讷,1970年曾被下放到在江西省进贤县的“五·七”干校。毛主席对李讷有言在先:希望不要找高干子弟做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在江西的“五·七”干校,李讷与工农家庭出身、当时还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内部招待所服务员的小徐结婚。据称江青担心李讷选择结婚对象太过轻率而提出反对,江青认为两人不会有多少共同语言;而毛主席却完全尊重李讷的选择,以一套马列选集相贺。
李讷与小徐婚后育有一子之后,因为两人的兴趣爱好、志向迥然不同,在一起生活久了各种矛盾就逐渐显现出来,而小徐被推荐去河北某大专院校读书,分居一段时间,他们正式办了离婚手续。
文革结束之后,李讷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是相当苦难的;李讷的身体也很不好,主要是妇科病、胆结石。李讷先是住在昌平县医院,平房,房子不好,病房里只有床和硬板凳;回北京后,住在太仆寺街,独自带一个孩子,家不像家,买了粮食拿不回来,就买个小车推回来,母子俩再把粮抬上楼。
都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李银桥夫妇见状心急如焚,李银桥同志的爱人韩桂馨跟他商量:“银桥,主席在世时对咱们那么关心,帮助咱们结婚成家。现在主席不在了,咱要像主席关心咱们那样关心李讷才对。”于是,两人开始张罗帮李讷组建新的家庭。
1984年,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的昔日战友王景清来北京看望李银桥,而王景清当时刚好也已经离婚,独身一人。李银桥夫妇便向王景清介绍李讷。王景清比李讷大13岁,在中央警卫团担任警卫时就见过小时候的李讷。经过李银桥夫妇的介绍,王景清与李讷很快就确定了关系。
1985年冬,李讷同王景清正式结婚,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饭,简单朴素,符合毛主席生前的习惯。参加婚礼的人不多,只有叶子龙和女儿叶丽亚、离休在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康一民、还有李银桥夫妇。
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婚后,李讷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
王景清与李讷及继子王效芝,一家三口继续过着普通的生活。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在街头上和市民们一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取暖做饭用的煤块也是自己买了运回家。
王景清关心体贴李讷,照顾李讷,采购、做饭一应家务自己全部担起来。李讷身体不好,常去医院,他便一早去排队挂号,陪李讷看病。他也帮李讷去监狱看望母亲。
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李讷却十分关心比自己年长13岁的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
王景清写了《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到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昔日陕北神府地区,走访老革命者、查阅了很多史实资料。在文史方面,王景清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
王景清同志身体好,有朝气,兴趣广泛。李讷书法、绘画很好,王景清也能写能画,参加了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书法班,与李讷共同切磋书法。
江青对这位女婿也是十分满意,当得知李讷的第二次婚姻是李银桥帮忙牵线,江青只感慨了一句“银桥和桂馨是好人。”王景清曾把自己写的篆书送江青一份,江青说写得好,并在狱中提出把她的藏书全部留给王景清和李讷。然而,因为王景清和李讷住房都很困难,更没地方放书了,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毛主席穷尽自己的一生守护人民,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逝世之后家庭还遭遇了支离破碎……
36年的相濡以沫,无论走到哪里,王景清都愿意陪着李讷。他的存在,犹如给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的另一双腿,给了饱受打击的李讷新的生命,让一个曾经特殊的家庭最终又得到了像毛主席守护的亿万中国老百姓的普通家庭一样的圆满,毛主席在天之灵应该也能得到一丝安慰吧。
沉痛悼念王景清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