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资本论》学习笔记:为啥先从研究商品开始?
作者按:
如今,因为很多现实和历史的原因,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重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扎扎实实读一些书,毛爷爷的书和马克思主义的书都非常有价值。
我们常说,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导师,其实,要想读懂资本主义也绕不开马克思,绕不开他的《资本论》。读《资本论》不仅能够读懂资本主义,还能坚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由之前政治经济学著作普遍研究的对象——国民财富,转向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角度——生产关系。“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不幸是德国辩证法的——经马克思改造的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马克思自己说“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正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难,也要啃硬骨头。
本文是在学习第一章时的一些读书笔记,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正文
商品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的二重性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体现:棉絮的保暖功能,电壶的热水功能,房屋的居住功能,车子的代步功能……
就这方面来说,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属性,是物质的结构和形态所蕴含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闲置的物品,是不发挥使用价值的。所以使用价值存在于物品的结构和形态,表现于使用和消费过程之中。
使用价值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商品的价值
在价值天平上,1元商品甲=1元商品乙,在交换价值的性质上,两者等价。天平平衡,与两边是商品甲、乙、丙、丁、戊……有没有关系?
重量天平里,不同的物质可以引起相同的地球引力,交换价值的天平里,不同的使用功能可以具有同等的社会交换效力。
举例来说:深山里有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有价值(值钱)吗?市场上一块贺兰石石料100块钱,雕成一个精美的观音石砚后此时价格5700块,人们争相据为己有。石料和石砚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增加了后者的价值?把这个石料换成木材、原油、矿石、一切的原材料,或者一切相对的上游材料,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果(前者无人理睬,后者大家争相抢夺),同样的问题,是什么增加了后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