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有机构成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2022-01-25 2337 0
作者: 学生智慧树 来源: 政经中国

  摘要

  阶级与拜物教二重的理论生产“结合体”突出《资本论》“有机构成”的通史道路规定。以商品独立条目的写作为开端,该原理实质涵义在于锚定“物质生产”和“历史生产”的有机联系;复以劳动过程为一以贯之线索,其全面推进与阐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历史经济认识,实现由道路而系统、由矛盾而规律、由范畴而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就内在统一性而论,这一原理和工具于是成为存在与思维同一性规定的工作具象形式,着眼于提供和劳动社会发展及其生产联系有关的历史规律活动的通史道路线索,在性质上归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真理工具,其有效引导“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整体进入社会主义工作视野,从中驱除“伪理论”“假问题”,促进公有制社会主义实践向共产主义坐标方向的移动。

  关键词

  有机构成;历史世界;总公式;生产一般;道路;系统

  《资本论》有机构成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阶级与拜物教经济学原理之一

  一、绪论:政治经济学通史研究基本问题

  让我们从历史道路的理论说起。政治经济学以“研究历史、探索规律”为己任,可这个工作规定的真正实现,只是自《资本论》始。历史发生学是一条工作总线,作为实践的构架,当中自然蕴含着理论元素的成长规定。“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一方面是历史学家的方式、一方面是逻辑学家的方式,既是“历史”又是“逻辑”,然则研究对象必然是求得总公式和生产一般的具象统一。沿着历史发生学的总线,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生产全体对象为工作规定的研究对象自我具象为“一体两面”的结构形式:(1)商品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线);(2)商品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关系乃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交换关系(纬线);(3)进一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构成形式用以表征“人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与“物的生产关系”的现实统一(“以资本抽象统治的形成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向度)。这说明:尽管马克思对研究对象以“正反合”路线表述(对资本有机构成亦如是)[犹如“生产关系(正)→交换关系(反)→生产方式(合)”,马克思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方式刚好是“资本技术构成(正)→资本价值构成(反)→资本有机构成(合)”。就实质而言,正、反、合思索形式源自于处理“同出异名(道路)、同谓之玄(系统)”复杂性工作关系的需要。所谓异名之谓,即“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才称作“资本的有机构成”;所谓同名之谓是说,“资本的构成(始终)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但叙述的座架乃是研究,从而总体制约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