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河: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重读《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提 要】我们党总结自身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为了追究个人责任,而是为了汲取经验教训。《决议》对党的历史作出正式结论,是“为了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以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图为全会会址。(图源:党史网)】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不仅树立了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楷模,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自己历史的科学态度。重读《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弄清我们党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途径。
实事求是 一分为二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自身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决议》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正式总结。这个总结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向来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调查研究,主张尊重客观历史,对党的历史予以科学认识和客观评价。1938年,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在1944年所作的《学习和时局》报告中,他还强调,“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中共中央在起草《决议》过程中,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决议》的形成,是在毛泽东领导下经过党中央多次集体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决议》草案起草过程中,党的高级干部进行了多次认真讨论,甚至成立讨论《决议》草案的若干小组,连续开会讨论,力求还党的历史以真正面目。《决议》的起草和修改经过集思广益、多次讨论,体现了党内的民主精神,所以《决议》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修改《决议》时特别在开头撰写了一段话,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醒全党应该注意对中国革命进行实际的研究。毛泽东在《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中强调,“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就对今后的斗争有利益,对今后党和人民有利益”。
《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中国革命实际进程为依据,全面探讨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客观评价党的方针政策、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议》对从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和以王明为代表、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的主要内容、表现、危害及其原因,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如陈独秀的错误、八七会议、六大、立三路线、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第三次“左”倾路线、六届五中全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等,《决议》都作了基于当时认识的客观评价。正如聂荣臻所言,《决议》“分清了我党历史上的路线是非,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作出了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