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研究

2022-10-25 2440 0
作者: 刘宇兰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一、政治解放:“普遍解放”的幻象

  布鲁诺·鲍威尔认为犹太人问题的症结在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对立,在于不同信仰的信徒们之间的对立。在基督教统治下,只有两种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于是就有了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立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一方融入另一方的问题。布鲁诺·鲍威尔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在布鲁诺·鲍威尔看来,宗教的对立显然不是一方融入另一方就能解决的,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彻底废除宗教。人不再是作为信徒存在,人都成为政治国家中的自由的公民。人不再受宗教的束缚,宗教不再成为划分人的身份的尺度。在政治解放后的政治国家中,人是作为公民而存在,人和人之间不再有对立。因此宗教的废除实质上就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后,人的形象不再是受到神秘权威的束缚,人不再是匍匐在宗教面前,人是理性得以张扬的人;人不再是受封建专制和领主、帝王等权威统治的人,人是公民;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公民关系。这样,不仅犹太人成为公民,基督徒也成为公民,犹太人问题就不再作为问题而存在,因为每个人都享有政治国家的政治权利。在鲍威尔看来,政治解放,就是人的普遍解放,每个人自由平等地享有参与和管理政治事务的权利。

  马克思不同意鲍威尔的看法,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只是“普遍解放”的幻象,真正的解放还远没有达成。马克思从三个方面驳斥了鲍威尔所主张的政治解放就是普遍的解放。

  第一,马克思比较了德国、法国和北美犹太人问题的不同表现,指出政治解放只是国家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废除宗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国家获得了独立的形式,但是个人却还在受宗教的束缚,政治解放并没有像鲍威尔所说的那样完全废除宗教。“政治解放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自由国家。”“甚至在绝大多数人还信奉宗教的情况下,国家是可以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人以国家为中介,从政治上废除宗教,这种政治解放是有局限性的解放,因为人成为公民的同时,并没有废除信徒的身份。政治解放后人仍然受到宗教的制约,因此,政治解放也只能是有局限性的解放,是抽象的、有限的解放,而不是真正的普遍的解放。

  第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宗教在国家层面不再享有特权了,但是宗教还在人的私人领域中,在市民社会中继续存在,宗教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宗教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移,这不是政治解放的一个阶段,这是它的完成;因此,政治解放并没有消除人的实际的宗教笃诚,也不力求消除这种宗教笃诚。”于是,人的世界被分裂为两个领域市民社会的领域和政治国家的领域,人也被分裂为两重性的存在:信徒和公民。政治解放并没有彻底使人从信徒的身份转变为公民的身份,信仰作为私人的事情仍然存在。而只要宗教信仰继续存在,政治解放就不是人的普遍解放。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