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忠 | 研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从英国访学回来的十几年间,我基本上是全身心投入毛泽东研究,对此我走的是一条“非正统、不学科”之路。十余年来我关注的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我把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当做一个具有自觉哲学思维的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对待。这样一个定位就决定了,对毛泽东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思想。从既有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阐述著作来看,我看到的是一种贫乏。但毛泽东的思想却是很丰富,他的丰富性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丰富性体现在他的治国理政中的构想,构想的实践、推行、修正与修复等整体中。这样一块内容,一旦进去之后,就会感觉到它的无穷魅力。下面结合我对毛泽东研究的心得,谈下“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
一、研究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打破学科壁垒,强化问题意识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打破学科壁垒,强化问题意识。我在做毛泽东研究的过程中,强烈地感觉到以学科分类的规制所造成的限制。在某些场合,我建议过有关部门,中国的学科要真正发展,就必须把原有的学科目录废除。学者如果遵循固有的学科目录来做研究,就会造成学科的评价太过依赖学科体系,就会不断强化刚性的学科分类意识,这不利于学术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学科分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必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学科分类的需要和体现。但这样的分类首先只是知识传授的需要,如果拘泥于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表现出来的伦理问题,难道单靠伦理学家就能够解决吗?显而易见,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复杂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造成的,绝对不是道德教化、道德养成这样单一的思路就能够解决。再比如,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难道单靠经济学家的思维和方法就能够解决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当经济学家只用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这样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学意识和思维来开方子时,一定是越介入越糟糕的。我认为,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复杂系统的问题,面向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应该淡化学科意识,而不是塑造越来越刚性的学科分类,这对学者的思考会造成无形的强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强化问题意识,逐渐地从学科走向问题。
实际上,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确确实实是问题而不是学科。问题导向是我现在做毛泽东研究所遵循的思路。作为一个哲学背景出身的学者,我主张研究毛泽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如果仅仅局限于学院式的哲学思维,就无法去开采毛泽东思想这座“富矿”。在我看来,毛泽东并非传统意义上或者书斋学院派理解意义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如果我们单纯从哲学的维度来把握毛泽东的思维,这是不科学的,是存在问题的,他作为一个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有自觉的哲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更多地是以一种思维方法和立场观点来呈现,而不是在哲学的各种概念、范畴、体系的思辨王国里转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毛泽东的研究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中心去做的。虽然越做越“不哲学”,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需要从原来过于刚性的学科思维中摆脱出来。同样,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也是如此,要从哲学学科分类的狭隘规制中解脱出来,要直面我们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研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