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论持久战》,毛泽东要教给我们什么?
每当人们谈到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时,往往都会以教员的《论持久战》作为例子。
《论持久战》通过缜密的逻辑,驳斥了盛行的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证明了持久战的切实可行,清除了当时中国人头脑中的迷雾。
同时,给出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论持久战》是如此成功,每当出现重大变局,前途不明时,人们都希望从这篇光辉的著作中获得启发。
这篇创作于80多年前的著作,为什么能拥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教员希望通过它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方法?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01
该文从总体上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进行了回答,否定了亡国论与速胜论,认为必定是持久战,并且中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部分:用18个要点详细地讲述了怎样进行持久战。
两个部分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思考方式,就是对中日两国进行力量对比。
在文章中,教员建立了一个国力分析的模型。该模型由4个维度组成。
第一维,国力的产出。指在当前能够投入到战争中的力量。
这一维包含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内容。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
“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第二维,社会行程。指战争推动敌对双方各自社会发展的方向。
这一维包含国内阶级关系、与敌国民族关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第三维,国力的储备。指今后能继续投入用于支持战争的资源。
这一维包含土地、物藏、人力、兵源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
“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第四维,国际支援。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
将所有的四个维度及其包含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两国力量简单以强弱进行表示,可得如下列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