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致敬“司马南式”的苦难


  今天,非常荣幸观看完电影后在现场与司马南老师面对面地对话交流,早就想有这么的机会。那么今天看了这个影片以后跟您交流这三个感想。

2.jpg

  笔者在观影现场与司马南老师交流)

  第一个,这个影片体现的是“司马南式”的苦难。这种“苦难”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英雄史与创世史的美学镜像。影片中的太行山不就是中华民族史诗“愚公移山”中“子子孙孙”与之奋斗的太行山吗。这种苦难又充满“司马南式”的情调。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熟悉这个中国戏曲史,都知道过去有“梅兰芳剧团”,有“程艳秋剧团”。就是一个戏班子,就像今天这样的一个电影摄制单位,都有一个头牌,这个头牌那就代表出这个戏班子的个性。比如说这个梅兰芳剧团,他唱的《贵妃醉酒》别人就唱不了。程艳秋剧团,他唱这个《荒山泪》,唱这个《锁麟囊》,别人就唱不了。那么以司马南老师为代表的这个不能说是演技派的表演,这种真正与人民同心同德,同感情、同立场的这种表演,这种表演派别就充分体现到这部影片当中。在这个这部影片中,虽然说这个司马老师不是这个第一主角,但是这部影片的基调,他的这种旋律,他这种底色都深深打上了“司马南式”的烙印。刚才好些观众也都说了,这是司马老师的本色。

  司马老师本来在社会上是非常有地位的啊,在舆论界,在文化界,在咱们社会的各方面是有非常有崇高威望和崇高地位的人。但是他把一位贫苦朴实的大山里的父亲表现的那么本色。

  大家可以看司马南老师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父亲在火塘边的那个镜头,一出来就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他的面容中包含着一种中国式的苦难。这就是中国大山里的人,大山里的像大山一样深沉的儿女的靠山那样的一个大山似的,充满着内涵和苦难式的人、苦难式的“父亲”。

3.jpg

  司马南老师在影片中的第一次亮相)

  司马南老师的这幅亮相,让我想起了与司马南共同时代在新时期共同走过来的一个艺术家,叫罗中立的油画艺术家画的那幅著名的油画《父亲》。大家对那个艺术形象可能都熟悉啊——满脸的皱纹儿,满脸的沉重苍桑,端着粗瓷大碗,包含着深情与慈爱地端详着我们,与儿女们对视着-----。司马南老师第一个露相的镜头一出现,我就感觉到了,这就是的那个《父亲》。这就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毛泽东时代文艺思潮所引领下所熏陶出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基本感情,基本立场,基本色调。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一像大山一样苦难,像大山一样深沉的父亲。

4.jpg

  罗中立老师笔下来自大山中的《父亲》,胡澄供稿)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