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极端高温下“六不用”生态农业接受“烤”验
谷仙 蒋高明
近期,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高温天气,让人着实感觉到气候变化已不是空穴来风。进入7月以来,全国各地高温警报不断,屡创极值,山东局地气温更是高达40℃。
高温环境下,人受不了可以躲到空调的房子里,那么庄稼呢?尤其那些捂盖者地膜的庄稼,是不是火上加火?7月12日,我们在山东农村现场观察到,部分庄稼开始数伏。覆盖地膜的花生、烟草等作物,高温高湿条件下农作物极易发生病虫害。七月是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时期,这时候的高温胁迫对后期产量有重要影响。
近日,我们和当地农民闲聊时得知连日来的高温造成了覆盖地膜的花生出现了“苗弱”、甚至“死棵”的现象,而弘毅生态农场无地膜覆盖的花生则长势旺盛,病虫害很少发生,老百姓很是羡慕。我们现场调查了村民的花生地并与弘毅“六不用”栽培模式对比,惊喜地发现:借道“自然之力”的生态农业完全接受了高温“烤”验。
地膜在降水缺少的时期或者地区进行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这一30年前就使用的技术,而今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已经逐渐丧失优势,反而成为一害。正常年景下,北方地区夏季雨热同期,一方面地膜将大自然恩赐的降水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地膜造成的高温胁迫使得病菌泛滥,花生根系遭到破坏,植株更易感染病害,出现“苗弱”和“死棵”现象。除此之外,地膜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地上-地下生物协同调控减弱和养分利用低效。地膜下面,农民施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难以挥发,也伴随高温客观造成对作物的伤害,尤其根系。
即使不考虑地膜难降解造成的土壤破坏,和低温焚烧引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考虑地膜造成的塑化剂问题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坚信,地膜可保墒、保温、兼防杂草。然而,实际调查中却出人意料,前面提到高温造成作物灼伤、微雨环境人为造成干旱。对于杂草而言,覆盖地膜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杂草,但也助长了多年生杂草的地下根状茎繁殖,如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 Wall)依靠其“克隆繁殖”的能力成为田间恶性杂草。因为多年生杂草的地下部分不需要光照,满足水分和温度条件即可扩繁,农民不得以还得再多喷除草剂,有些劣质农膜的防草效果更是可见一斑。
农业生产中我们提倡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地膜的滥用打破了温、光、水、气、肥等农业要素的自然平衡,而生态农业模式恰好克服了这一弊端,尊重自然规律,反而获得高产。2015年弘毅生态农场的花生,亩产达到807.8斤, 远远超过农民覆盖地膜的花生。见文(为什么“六不用”有机花生产量能高于覆盖地膜的常规产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921269.html)当年出现极端干旱天气,连地膜覆盖下的土壤都出现板结开裂,好不容易来了场雨,地膜却把仅有的水分挡住。而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花生地,由于常年施用农家肥,拒绝化肥和农膜,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保水保肥,应对极端干旱游刃有余,因此那年干旱对农场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今年,虽然连续恶劣高温对地膜覆盖的花生造成损失,好在雨水也多,目前来看花生长势要比2015年乐观。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