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仙 蒋高明:农产品滞销事件连续上演十年症结何在?
人的肚皮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限的。中国人到底能够吃多少食物?有多少人希望吃上安全放心食物?国内能够满足多少?需要配额进口多少?农民在种植或养殖之前,有没有考虑卖给谁吃?城里人吃的是谁家的产品,是用什么方法生产的?这些显然都要心中有数,是要有计划的。遗憾的是,农民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盲目跟风生产,直到生产得太多出现农产品滞销。消费者对农产品也没有选择,只能市场上卖什么他们就吃什么。稳赚不赔的是中间商,他们有定价权。他们最希望农产品滞销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差价。要知道,即使农产品滞销,价格直降到几毛钱一斤,城市超市里的农产品价位也还是不低的。最苦的是农民,付出的辛苦劳动不说,农产品滞销时连农资都收不回来。
我们利用百度新闻搜索,对近年来农产品滞销事件进行筛选统计,排除炒作嫌疑,发现农产品滞销事件呈现出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6起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7起。涉及种类以蔬菜为主,并且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区域化滞销。需要指出的是,受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风波,2009年中国奶业蒙受巨大损失,牛奶等乳制品滞销较为严峻。近年来蔬菜、水果滞销现象频繁发生,由传统的露地蔬菜到设施大棚蔬菜,从单一绿叶菜,到番茄、冬瓜、大葱、大蒜等,水果类北方主要滞销种类为苹果、梨、桃等,南方多为香蕉、甘蔗、柑橘等。随着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公众对“食品安全”事故愈加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整个产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11年“乙烯利催熟香蕉”事件,导致海南、广东、广西等省份香蕉大面积滞销,香蕉从3.8元/斤跌至0.2—0.3元/斤,仍无人收购。受四川广元“蛆橘事件”,造成2009年湖北省70%柑橘无人问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增多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干旱、洪涝灾害以及低温冻害。特别是陕西苹果成为重灾区,由于前几年果树种植面积扩增迅速,2017年苹果滞销严重,达到0.6元/斤。2018年又遭遇50年来最大冻害,樱桃、猕猴桃、苹果等受灾面积超过200万亩,个别地区中心花受冻率达70%,很多果树刚到结果年就遭此不测,果农短时间内很难收回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农产品滞销?肯定是市场饱和了,农民生产得多,且没有定价权,比赛卖低价,这就造成了农业越来越不被看好。这是市场农业或者现代农业的重大弊病。农产品与空气、阳光、水一样,没有了不行,多了谁也不关心食物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关心农民是怎样辛苦种植或养殖的。每年夏粮和秋粮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之后,多地就会暴露出了农产品滞销问题。滞销的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梨桃与畜产品,涉及种类如芹菜、辣椒、苹果、玉米、大枣、西瓜、柑橘、火龙果、羊肉、牛肉等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