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乡村巨变的世纪回响
【2017年5月王宏甲(左)在河南林州市】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农村蕴藏着挽救中国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减贫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壮举。近6年,我走遍了全国多省区的数百个村寨,越来越感到,千条经验万条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党的领导,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
回顾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有两个支部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建在连上的党支部,二是建在村里的党支部。
“党支部建在村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党支部在把农民组织起来,投身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行,几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秋梦想。然而各自耕种的生产方式还是小农经济。中国共产党发挥农村党支部的作用,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劳力少、缺生产资料的农民耕种有困难,贫弱联合的“互助组”就出现了。在此基础上,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直至全国建立起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干出来的。“十年九旱”曾经写满历朝历代的史志,一个坦露在土地上的原因是:“小农经济”状态下耕种的土地缺少统一的灌溉设施。改造它,这是几千年的土地留给新中国农民的一个历史性任务。
在党的领导下,几亿农民投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河南林县红旗渠,开工前夜是1960年的2月10日晚,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第二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全县首批37000多农民,一大早就从15个公社的各个村庄自带工具和行李向修渠工地会集。如果没有“组织起来”,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贵州毕节的“绝壁天渠”,是个比红旗渠更早的悬崖水利工程,在高原默默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从1956年至1980年,毕节县农民在悬崖绝壁上修通了40多条天渠,构成了一幅逶迤奔流的高原天河图。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就不会有流淌至今的毕节天渠。林县红旗渠与毕节天渠,都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典型。
【毕节绝壁天渠】
宏伟的农业基础工程保障了农业稳定丰收,显著增产,为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为支持国家发展工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农民的贡献是巨大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