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铮|大农与小农: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论争

2021-11-30 2808 2
作者: 李金铮 来源: 保马

  原编者按:保马今日推送李金铮老师的文章《大农与小农: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论争》。作者从源流演变的角度,依据民末清初时期社会各界言论,探讨了大农、小农的相关问题。首先,受西方大农经营的影响,中国关于大农经营、小农经营含义的表述,经历了从大农、小农到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历程;其次,关于大农经营与小农经营优劣之争,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对大农经营方式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认同大农经营方式的过程。对小农经营方式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再次,实现大农经营的设想,清末主要寄望于雇佣大农场之上,北京政府时期又开始转向合作经营方式。最后,虽然关于大农经营的理想十分丰满,但大农经营却始终处于讨论和设想之中,小农经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作者认为,关于大农经营和小农经营的争论反应了农业经营方式认识的复杂性。

  本文原刊于《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5期。

大农与小农: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论争

文 |李金铮

  农业经营规模主要指经营面积的大小,为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业经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民初,“经营规模”的名称始于北京政府末期。不过,作为经营规模的标志性概念——大农和小农,在清末就有了。此时,随着中西方碰撞与交流的愈益频繁,大农经营的观念及其形态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营为特色的传统农业社会,面对这一传入,开始产生了大农、小农及其优劣的讨论。民国时期,相关讨论就更多,也更加复杂了。到今天争论仍在继续,而且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兹事体大,关涉未来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历史学者,回顾和思考清末民国时期的讨论,或许可以为政府理性地分析、判断和作出决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以往对中国近代农业经营的规模仅在个别实证研究中有所涉及,而从思想史、认识史层面的探讨,即便专门探讨经济思想史的学者也未曾论及。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依据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相关言论,拟从源流演变的角度,梳理和考证以下四个问题:

  何谓大农和小农?

  大农和小农优劣之争;

  如何实现大农经营?

  农业经营的现状及其原因。

  所谓源流演变,指历史政治经济变化与农业经营规模讨论的互动过程。大致而言,清末为第一阶段,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兴起一股重农思潮,清廷设立农工商部和农务总会,推动农业改良;北京政府时期为第二阶段,依然重视农业发展,设立各级农业机构,合作社思潮也开始引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第三阶段,掀起复兴农村之声,政府及各界对合作社与合作农场的设立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当然,思想史、认识史本身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有的方面连续性很强,并未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笔者尽可能将阶段性和连续性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