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
28日晚上,参加了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的网上学习讨论会,中心是讨论中国乡村振兴问题。主讲者讲了近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些典范地区和农村,如最早的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以及最近几年的塘约村、烟台地区的合作社等的经验、方法等。与会者高度评价主讲者讲的中国农村发展的这条正确道路。
笔者也深受启发,同意和坚决支持中国农村发展的这条正确道路。同时,笔者围绕中国农村发展道路问题联系到当今中国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及中国农村发展战略问题也简要谈了谈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
以笔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的理解,认为毛泽东时代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缩小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如当时开发北大荒、新疆戈壁滩、三线建设、沿海东部较发达地区工厂企业西迁、学校西迁(典型是上海交大西迁即现在的西安交大)、三线建设。同时50年代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那时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同志都知道这一口号对青年人的激励作用。那正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热火朝天的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所有这些重大措施及激励口号极大地促进了边疆、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毛泽东去世前,城乡差别、东西部地区差别虽仍然存在,但比解放初期大大缩小。
如果按照毛泽东的这种发展战略继续下去,经过四五十年,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说,这种差别基本就可以消失。但非常遗憾,这种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丢弃了。导致40年来这种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不仅东西部差距没有缩小,而且南北差距也开始拉大。典型的是东北地区。大家知道,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尤其是重工业。其贡献众所周知。但这些年,不仅工业萎缩、各个行业都程度不同萎缩,人才大量流失,包括大学人才。笔者在东北插队落户,又多次到东北旅游。东北的自然条件除天气较比内地冷一些,其它都优越于内地,特别是一望无边的黑土地和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年日本就企图把东北变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物质资源的后方基地,派遣了30万开拓团移民过来。建国后,党中央毛主席首先把一个军的兵力集体转业开发这块这块黑土地。文革期间又有数十万知青奔赴这里组成黑龙江建设兵团。著名的以王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以中国工人阶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拿下了大庆油田。东北人民对新中国发展的贡献真是太大太大了。但看看目前的东北呢?重工业下马、各行各业萎缩,人才人口大量流失、GDP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20年前曾经提出“重振东北”的口号,这些年又销声匿迹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