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社会主义?中国基层正发生一场无声剧变

2022-07-03 9764 0
作者: 严海蓉 来源: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导读

  近年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已成为中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如何理解集体经济?集体的实践空间如何开拓?如何重新评估农村集体这一重要制度传统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严海蓉教授召集“集体经济、族群文化与乡村共同体”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一)集体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客观需求,否则村庄难以担负已经货币化的行政成本,也无法整合闲置资源,激发内生发展。(二)土地集体所有制恰好契合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性”特征,能产生制度性红利和系统性红利,平衡内生性和外生性发展。(三)贵州省毕节市乡镇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实践,开辟了一条可推广的乡村再组织化道路。(四)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村民成股民,成员权变股权)使成员间的关系从资源共享、劳动联合转型为资本联合,这将深刻影响乡村共同体建设。

  与会学者认为,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脉络里理解新型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怎么做,其实是内循环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再组织、共同体重建的核心问题。通过新型集体经济建设,再造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所有人都从中获益的乡村振兴体系,并与内外循环相联动,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产生的经验不仅有助于探索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也将对世界的普遍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编校|严海蓉

  整理|曾泽宇、杨姝晗、张浩鹏

  后台编辑|童话

部分参会嘉宾在线合影

  中央政府把乡村振兴定位为一项国计民生战略,说明乡村振兴的尽头不是资本化,也不是城市化。近日一位深耕多年的三农实践者感慨:“乡村振兴干了三四年了,很多人都有一种越干越没劲、越干越迷茫的感觉了。”乡村振兴有多元的参与角色和利益相关者——政府、农民、集体、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谁,乡村振兴的龙头是什么,依然有待明确。在多元的角色中,经常在话语中被提及却又似乎被闲置的角色是集体。

  近些年来,新型集体经济的案例在全国东西南北破土而出。然而困境是现实的:与上世纪捌玖十年代乡镇企业时代不同的是,今天产业链远远超出了村庄范围,给村集体的自主性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农村青壮年因为长期在外,对村庄的认同日渐淡薄,村庄的内生力量式微,近八成的中国村庄都没有维持自主运行的能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在这些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集体经济?集体的实践空间如何开拓?正如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的制度特性,我们或许也需要在今天所处的大变局中,重新检验和评估农村集体这一重要制度传统的现实意义。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