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波:部分农业“一刀切”治理,农民不理解,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近期,网络流传“今年小麦大面积死亡,尤其是豫皖及苏北小麦主产区”。
业内人士认为,有两重影响因素:一是去年冬季骤然降温、干旱少雪,寒旱交加,部分小麦品种抗寒性弱等自然与生物特性使然;二是秸秆还田的“一刀切”治理使然。
就笔者在基层调查来看,基层干部和农民都苦“秸秆禁烧”久已。
当前,在农业治理中存在哪些“一刀切”治理现象?从宏观政策到中观转化再到微观执行的过程中,这些“一刀切”治理是如何发生的?“一刀切”治理对农民、基层干部等行动主体有什么负面影响?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在全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来详细谈谈。
就是不切实际的“一刀切”治理现象
近几年笔者在全国农村地区调查,常常遇到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和农民觉得不理解的农业“一刀切”治理问题,比如秸秆禁烧、非粮化整治、禁养鸡鸭鹅猪等牲畜家禽、土地托管化服务等。
先来看,秸秆禁烧。
笔者和研究团队成员2016年到河南某县调查时,当地乡镇干部就反映秸秆禁烧是一件令他们非常头痛的治理任务,每到六七月份,乡镇就要整体动员、全体下乡,蹲守在田间地头。有的干部戏言,一个治理周期下来,连孩子都不认识自己了。
2020年笔者在江西、安徽调查时发现,数字治理技术大大提高,各地都安装了“蓝天卫士”,每天市县工作人员坐在总控室监督,发现有起火冒烟,就通过微信群发布指令,要求乡镇半小时内处理回复。
乡镇干部说,他们都是救火队长。农民却不理解,烧荒种地是人类历来传统,秸秆多了烧掉不是很正常吗?堆在田间地头反倒影响机械作业、诱发病虫害,所以他们常常偷着烧,与乡村干部玩猫鼠游戏。
秸秆禁烧视频监控平台(资料图/人民网)
接着来看,非粮化整治。
笔者2021年在江西调查、2022年在湖北调查时均发现,当地基层干部对“一刀切”的非粮化整治表示存在很大难度。主要有三难:
一是偏远地点整治难。有的田块在半山腰,弃耕多年,杂草树木丛生,耕者早已搬迁,并且没有道路连通,机械很难抵达,但卫星图片上有,必须整治。
二是经济损失补偿难。有些土地已经流转从事猕猴桃、百香果、黄桃等经济作物生产,正值盛果期,毁掉几十亩几百亩,损失巨大,前期劳动力损失补偿到位有难度,经营者心理接受有难度。
三是耕种难。这些整治出来的土地,小农户是没有耕种兴趣的,因为与务工相比,收益太低,他们本来就已退出了耕种;种植大户与公司也没有多少兴趣,因刚整治的土地地力不够、田埂漏水等造成田管成本上升与产出下降。乡村两级只好给种植大户说好话并给以补贴,才勉强完成复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