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部县城的魔幻色彩

2023-03-26 3225 0
作者: 刘超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寒假期间在M县待了一段时间,这个小县城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折射出中西部县城发展的一个侧面。

  第一,县城基础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家庭负担重。小县城的公立教育体系基本垮掉了,学校基本上成为了“托儿所”。幼儿园到初中基本上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私立教育,以初中为例,一年私立中学的教育费用在1.5万左右,如果不上私立初中,读高中是的可能性非常小。当然,私立教育相比于公立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加精细化,对于学生的生活方面更加全方位的照料,同时私立学校通过全封闭的教学,变相地获得了孩子的全部管教权。又因为职教分离,只有40%的初中生有机会上高中,更加剧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家庭的主要支出集中在教育的投资。

  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普遍抑郁化,竞争的压力主要集中在高中生。昨晚楼下的住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早上起来看到了地上的碎玻璃,原来这位同学目前读高三,从小学到高中均是尖子生,如今压力过大,狂躁症状明显,在家里乱打乱砸,家长也管不住。

  这也导致了另外一种情况,县城里面“妈妈陪读”现象普遍。前几年,孩子到了高三才开始陪读,而现在从初中开始便要陪读,学校外面的房子是最好出租也是租金最高的。因为,初中成绩不好,便很可能到职高。家长也很清楚,到职高也就是为了孩子晚点接触社会,“把孩子养壮一点,再出去打工”。这也意味着,普职分流其实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而疫情三年,上网课成为了正常现象,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小孩子有了正当理由接触手机。一位乡镇初中教师说,疫情防控期间上网课,相当一部分孩子手机上瘾了,小孩子喜欢玩游戏、刷抖音,疫情结束后,儿童整个学习和精神状态变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调整。抖音小视频、手机游戏等电子产品由于其极个体化以及感官刺激极强的特点,使得儿童更容易上瘾,这种感官刺激进一步带来对于儿童自制力的破坏。

  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虽然同时在农村长大,我们那个时候乡村生活的完整性高,周围有同龄群体一起玩游戏,能接触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而如今的孩童却整体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成长环境已经与周围的村庄没有任何关系,是一种去社会化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后果恐怕连合格的技能工人也很难培养出来。那些不再集中家庭资源投资教育的孩子当然只能上到职高便外出打工了,如果职业教育发展的好,这种分离还是有意义的,可是对上负责套取资金,对下放任骗取生源,没有负责的教育组织,怎么可能发展的好?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