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秸秆禁烧快十年,基层付出了什么成本

2023-04-11 4171 7
作者: 陈靖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当前,秸秆禁烧工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一些地方将秸秆禁烧工作提升到空前的政治高度,要求基层提高政治站位,要求“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行政成本,特别是在最基层,乡村面临着极大的行政成本压力,面对着严酷的考核压力,也经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

  笔者在2013年6月份在皖北T镇调研时,正赶上当地执行秸秆焚烧政策的第一年,地方上为了坚决执行禁烧任务,动员了几乎整个行政体制的力量,县辖区内各单位都抽调了力量去包村,乡村两级干部全员上岗,甚至学校老师也被抽调去地头蹲守,笔者也被动员去蹲守了几天。县乡村三级组成禁烧工作队,在地头搭帐篷,24小时轮流看守,看到农民往地头走就小心尾随,一看到有放火的苗头就大喝一声扑上去,一时间搞得农民不知所措。饶是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去严防死守,当季也没有实现“零火点”,反而抓了不少农民,当地派出所看守所人满为患。

  这十年来,秸秆禁烧已经成为了基层工作的“硬”任务,许多地方严格执行了焚烧禁令,秸秆禁烧任务一刀切下来,各个地方就都不许焚烧了。农民没有积极性搞禁烧,任务压力就自然只有基层干部来承担了。现在只要问问基层的干部群众,提起秸秆禁烧都是唉声叹气。当前基层的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乃至大气污染防治,依靠着一种高能耗的体制来维持。

  

  秸秆禁烧效果好不好?

  秸秆还田,看上去很美,但这就要能够实现深翻的大型农机,且不说地方农机市场能否提供如此规模的服务,农民能否承担起这样的耕作成本。如笔者调研的皖北T镇属黄淮海平原地区,一年两熟,午季麦收之后只有10天左右的农忙期就要把玉米种下去,秋季后又只有不到两周时间种小麦,农民只好一烧了之。T镇为了好推行禁烧,当地农业农村局出资金购置了一批灭茬机、打捆机和可深翻的旋耕机。T镇就分到了5台灭茬机,为了将麦茬降到15cm以下,乡村干部必须全程紧跟着农机手,降低他们作业的茬口。可是就算政府出手,5台灭茬机也不能保证在10天内干完全镇的活,农民眼巴巴地等着政府把一套程序干完才能秋播。根据2013年调研数据,因为增加了灭茬、打捆和深翻的程序,亩均成本增加了至少50元。2022年在河南中部某县调研中发现,为了实行秸秆禁烧工作,地方政府要求农机手在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收割一亩小麦从原来的50~60元增加到75~85元,每亩地收割成本增加20元,群众当然有意见。

  秸秆还田,是否能增加土壤肥力?理论上固然没错,但这肥力提升是个漫长的过程。秸秆粉碎还田也存在着弊端,一些地方由于秸秆在土壤里发酵时间过长,播种时间会相应被延后,影响了当地的农作秩序。秸秆也会影响作物出苗率,造成作物生长进度不一致、作物减产等问题。笔者2016年秋在苏北某县调研时,当地前一年辛辛苦苦实现了禁烧和还田,但连绵的雨水下下来,刚被还田的秸秆经过长期浸泡导致酸性增加、病菌丛生,严重影响了下季作物,所以农民说秸秆还田越多,种田花费越高。秸秆短时期很难降解,自然腐烂的过程中增加了病虫害风险,农民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投入的成本更高。对农民而言,还不如一把火烧了了事。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