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到小岗村让700亩废弃土地变良田说明了什么?
近来看《昆仑策研究院》推介耿来意的一篇关于北大荒把小岗村700亩荒地变良田的文章,不禁又引起了笔者对小岗村好奇心。
耿来意在文章里说,农村变革的排头兵小岗村让700亩土地废弃和撂荒,201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远在东北边陲的北大荒集团来到小岗村,让这撂荒的700亩土地长出丰收的庄稼。
第一年,北大荒人在小岗村的荒地里种出了亩产1000斤的水稻,之后耕种面积达到1700亩,连年丰收,平均亩产1200斤。
这就不禁让笔者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小岗村当年为什么要冒险摁下红手印把土地分到一家一户?他们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
小岗村是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一个标杆。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上摁下了18个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序幕,从此解散了人民公社。
从关于小岗村众多的报道和文章来看,基本情况归纳起来是这样,分田单干前,小岗村是当时全县有名的“三靠村”,即“吃饭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单干以后,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越过富裕线,在上级派来干部沈浩引导他们建立集体经济以后,才有了每年的分红。因此,笔者认为对小岗村的研究是我们研究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极好标本。
从资料介绍,小岗村土地多,自然条件好,这些方面都是全国少有的,但是,为什么小岗村在集体化时期成为“三靠村”,而分田单干以后为什么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据资料介绍,小岗村地处皖东平原,即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墒情好,自然条件相当优越。特别是小岗村当时拥有人均耕地4.29亩,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山地多而平原丘陵少,人平耕地只有一亩多的国度里,是全国极少的。
小岗村凭着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分田单干以前却成为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分田单干以后,同样没有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是上级派来的驻村干部沈浩组织他们重走集体道路,才有了每年年终分红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明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岗村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什么还要把土地分到一家一户呢?从网络上公开的一些资料了,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我曾经从一位网友的文章里看到有关主流媒体关于小岗村的相关报道。该网友引用的数据来源是央视网的报道。文章是这样说的:央视网2019年7月21日的《新中国第一》报道:1978年的小岗村18个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生死契约,把1100亩土地分给20户农民。契约起草人严宏昌结束:第二年秋天,小岗村粮食大丰收,产粮13.3万斤,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相当于1955年到1978年的15年的总和。1978年小岗村人均口粮40余斤。根据这个数据,前些时间网络上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热议,尽管在“是1978年的18倍”上有异议,有人认为是指收入增长18倍,有人认为是指粮食增长18倍。但至少后面提供的数据是“1978年小岗村人均口粮40余斤”这个应该没有异议。
我们就按1978年小岗村人均口粮40斤推算一下,据《大公网》介绍,1978年,小岗村民20户,115人,年产粮食3万斤左右。1979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几乎每家都收了七八千斤粮食”。就是说1979年粮食产量是1978年的4倍多。这同《央视网》报道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就避开不谈这一点,就以1978年小岗村年产粮食3万斤左右来推算。小岗村人均土地有4亩多,那么小岗村应该共有土地近500亩,也就是说平均亩产只有60来斤。照这样计算,一个人4亩多地也该二百五六十斤。如果说1978年人均口粮只有40余斤,那么这个亩产又该怎么解释?在此文我们不去追究这些数字。就从北大荒人来小岗村让700亩废弃土地变成良田这一点来看看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
北大荒人在小岗村废弃和撂荒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能够达到一千多斤,是小岗村分田单干以前的近20倍。即使是分田单干以后的1979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按500亩计算,亩产也只有260斤左右,与北大荒人的亩产也相差近5倍。按理来说,分田单干以后,小岗村人的积极性应该是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什么还是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应该从中找出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土地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关于社会的发展,我们通常都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一般人都认为人民公社集体化是因为这种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认为是“集体化养懒汉”,因而解散了人民公社,那么,小岗村分田单干了,按有些人的观点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也不再有“集体化养懒汉”了,那么,小岗村为什么又与北大荒人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呢?
耿来意这段话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上。他在文章里引用了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一段话:“北大荒人来到小岗村,预示着北大荒精神正携手小岗精神,推动现代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可复制。”耿来意说,虽然所谓的“小岗精神”只是一种官话,但第一书记的真实表达明白无误,改变小岗的是“北大荒精神”。
笔者认为,小岗村第一书记的话说出了问题的关键,这就是不管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有“精神”。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光辉的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一种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才有了中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正是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新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几乎为零,同时又处于国外反华势力的技术封锁和打压的困境下,中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短短20几年,让“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短短的20几年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搞共产主义,第一个条件是产品要多,第二个条件是精神要好,就是要有共产主义精神。一有命令,自觉地做工作,懒汉甚少,或者没有懒汉。我们过去二十二年出了多少懒汉?我就没有见过几个懒汉。他不懒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政治教育,政治挂帅,有个共同团体,有个共同目标。”
纵观小岗村分田单干前后的情况,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一种精神,集体化时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由于没有精神做支柱,就没有了上进动力。
再看看当年的大寨,论自然条件,大寨人以自力更生精神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米粮川”。1963年面临巨大洪灾时,他们做到“三不少”和“三不要”,战胜了自然灾害。据相关资料,从1953年到1964年12年间,这个83户360多口人的小山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5.8万斤。大寨人靠的就是一种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有些人不是从人的主观因素找原因,而是把它归咎于流“集体化养懒汉”,把这锅甩给“集体化”。然而,北大荒人到小岗村“垦荒”的故事,就是对这个说法最有力的一击。小岗村是分田单干的代表,竟然撂荒700亩无人耕种呢,北大荒是集体的代表,却从遥远的东北来到小岗把荒地变成了良田?这就是现实,现实是个试金石,它将一些荒谬不经的东西击得粉碎。“集体化养懒汉”是一种荒谬绝伦的逻辑,现实已经证明:懒汉不是集体化养出来的,而是懒汉自身的本性决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