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恢复政策的实践悖论——耕地只是“数据上的恢复”,抛荒依然存在
笔者今年7月在湖南某山区的D村和F村调研,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耕地恢复与耕地复垦指标下达到村,另一方面是村里仍存在大量的耕地抛荒。而无论是耕地恢复还是耕地抛荒都是农业领域的重要议题,国家推动的耕地恢复政策实践和地方社会之间会产生冲突与张力,笔者就在湖南某山区D村和F村的情况做简要的分析与讨论。
一、 “形式化”的耕地恢复
F村去年耕地恢复的指标是110亩,今年是109亩,而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恢复的耕地都位于山上。按照村干部的说法“容易恢复的早都恢复了,现在恢复的都是条件差的”。村干部所说的条件差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第二,基础设施很差,没有机耕路和灌溉设施。导致的结果是,恢复了的耕地“没有老百姓愿意去种”。F村的村干部只能在耕地恢复后请人去种点油菜,“能通过验收就行,不考虑收成”。无独有偶,D村也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开荒的地条件太差,去年花了几万元请人种了70多亩玉米、花生、油菜、黄豆等作物,按照D村村干部的说法是,“不搞就是不讲政治,再亏也得搞”。
可以看到,D村和F村的耕地恢复具有很强的形式主义的特征。村里完成自上而下的土地恢复的“指标”的时候,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并非是村干部不算“经济账”,而是必须得算“政治账”,F村村干部告诉笔者“欠着债也要搞”。因为F村位于山区,按照卫星图斑需要恢复的土地总体相对比较分散,导致耕地恢复的成本相对较高,会超过国家给的每亩1000元的土地整改与恢复的经费。“如果土地集中,1000元/亩的价格请挖机(清草、翻土)加上播种能搞定,不会亏本,但是村里图斑还是比较分散,去年亏了2、3万来搞这个事情”。因为没有老百姓愿意去种,村干部还需要请人去种,一亩地在100块-150块左右。但这只是“管种不管收”,如果要考虑收成,还要继续增加农资、农机、人力等投入,“更不合算”。F村干部的期望就是“能完成任务就好,只要长出30CM就行”。乡镇对此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完成任务就好”,乡镇干部也知道工作的困难,“只要不被约谈就行”。
二、 “没人种田”还是“田没人种”
F村目前实际2800多亩基本农田,有700多亩抛荒,还有100多亩之前种了经济作物,实际粮食作物种植在1800-2000亩左右。整体以小农家庭种植为主,全村超过30亩的只有两个,其中一户也是家庭经营,夫妻俩共种植30多亩;另一个是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多亩,并开了农机合作社,为整个乡镇农业耕作提供农机服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