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米墙,七条命!——农村矛盾纠纷应如何调解?
近日,一则“山西大同村邻互杀事件调查”的新闻冲上热搜,讲述了四年前因半米墙而引发的两起血案,最终导致5人被杀,2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被执行死刑。此条新闻一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大家纷纷因这起恶性事件的起源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出感慨,同时也在谴责村干部和基层政府的不作为。为何鸡毛小事酿成如此悲剧,农村的矛盾纠纷到底应该如何调解?
一、为何农村矛盾纠纷调解难?
发生在农村的矛盾并不一定就属于农村矛盾纠纷的范畴,农村矛盾纠纷特指那些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但涉及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等的纠纷,因此,公安机关无法直接介入,并且也难以应对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有效方法是人民调解。新闻中所讲述的“地界纠纷”便是典型的农村矛盾纠纷事件。
在一般人看来,“一堵墙半块砖”的事,折算下来也没有多少钱,为何会互不相让到如此地步?但看似简单的事发生在农村,便会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事由复杂,牵扯的人事久远。相比大部分邻里都是陌生人的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由于发展历史悠久,流动性小,具有强烈的熟人社会特征,熟人社会的历史记忆使得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新闻中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他们相互之间并无矛盾,但两家的长辈由于祖宅相邻,为人又都不吃亏,经历了多年的明争暗斗,关系自然不很亲近。农村矛盾纠纷难解决,主要是难在显现出来的矛盾点并不一定是矛盾产生的真实缘由,其背后一般都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历史原因等待化解。
第二,情绪复杂,涉及到社会声誉。大部分农村社区内部经济分化不大,在各家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面子”便变得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山西南部的村庄调研,发现村民们关起门来的吃穿用度十分节俭,但是在建房和葬礼这类外显性的事务上消费极高,因此在村庄中家家户户都修建了“高门楼”,同时在村民口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农村对社会声誉的重视使得简单的利益问题上升为情绪问题。全村的人都看着,谁也不能退让,让了之后的经济损失是小事,丢了“面子”就损失大了。因此,当事双方并不是因为利益而互不相让,而是在情绪僵持下将矛盾推至高潮,最终的报复行为也成为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事实模糊,陈年旧事,没有凭据。在农村,事实模糊的情况十分常见。就地界划分而言,受限于过去的测量技术,经常出现记录数据和实际测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还有一些界限以自然标志或者口头协商为准,经过多年后凭据遗失或遗忘,到现在谁也说不清了。新闻中所描述的地界纠纷,村干部没有彻底介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两家的地界到底在哪。事实模糊为农村矛盾纠纷的顺利调解设置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