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无人种地”问题,答案不一定是让年轻人回村

2024-03-04 950 0
作者: 陈靖 来源: 新乡土

  陈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近十几年来,媒体上断断续续就会出现“无人种地”的呼喊,有人担忧,既然是“无人种地”,那就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凡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当前是“无人种地”吗?显然不是,一些人看到务农的主力变成了老年人,就莫名地出现了一种担忧,惊呼“无人种地”。一些地方则试图出台政策,把“老人农业”当做需要解决的麻烦,解决之道是让年轻人回来种地。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思维跳跃,为什么出现了“老人农业”就应该担忧“无人种地”?第二个思维跳跃是,一些人认为既然农村老龄化了,那么就应该吸引年轻人来种地。务农人口年轻化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答案吗?恐怕需要抛弃这种简单的、机械的、跳跃式的思维,看看当前农业领域到底是什么状况。

  一、“老人农业”是问题吗?

  1.“老人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普遍现象。

  从事农业的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当代世界农业丛书》中的数据,先看和我国同样被称之为“东亚小农模式”的日韩,日本主要从事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2010年为66.2岁,2020年为67.8岁,超过60岁年龄的占到主要农业就业人口的79.9%(曹斌,2021:187)。2018年韩国60岁以上的农林牧渔就业者人口占比为64.6%(潘伟光等,2021:26)。可以说,日韩也出现了“老人农业”的现象。而美国2012年的数据显示,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是58.3岁,并且近十年来持续着“老龄化”的趋势,多数处于55-64岁,1/3的农民年龄大于65岁(张广胜,2021:83)。应该说,中国当前的“老人农业”现象是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伴生的客观结果,与OECD国家农业人口老龄化基本同频。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的数据,陕西省2022年50岁以下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5.3%,可以说占比相当高了,根本不能算做“老人农业”,更不值得大惊小怪。

  2.“老人农业”是个麻烦事吗?

  一种简单的思维担忧,老年人种地能种好吗?事实上,老年人不仅种得好,而且老年人是务农的骨干力量。当前农民家庭出现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种地的“半工半耕”式家庭生计是农民家庭做出的最优决策,完全没必要为了让年轻人回来种地而扭曲家庭的理性决策。一些人担忧老人能否承担得起田间繁重劳动的体力要求,这就更不必要了,因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已经相当发达,主粮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在90%以上,机械化之外的田间管理环节更需要的是种植经验和精细程度,老年人更具有优势。因为务农对劳动的需求降低了,农民家庭也会采取各种具有弹性的方式兼顾种地,如当前很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能采用“工地+种地”的方式,将两种具有季节性、灵活性的生计结合起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一些老年人在种地之外还会打零工、搞养殖等多重生计,完全兼顾得了田间劳动,这样能够使已经被劳动力市场排斥的老年人再度获得收入机会。过度强调年轻化,将导致农村老年人丧失生计来源,打破农民家庭的劳动最优配置。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