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是衣戈猜想拍摄的视频。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想蹭什么,所以也不想说什么。可是看了几个评论,总觉得有些话不说憋得慌。
作品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一是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点看达到3000多万,什么人们喜欢看;
二是作者实现了他的目的,有人从中有体会、感悟、启发,说是好作品;
三是作品反映了目前有些农村生活的现状,发人深省。
总体看,这是一部有真实主人公的文艺作品,不是纪实通讯报道。所以不能按通讯报道的标准要求作品100%准确无误。
说是一部好作品,是因为:
一是“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你无力、无能改变其他的情况下,只能自立、自强、奋斗、行动,这是唯一的选择。幻想、牢骚、埋怨、纠结都无济于事,只能是精神内耗。这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是有启发的。即使你有能力、可能改变什么的情况下也必须依靠自立、自强、奋斗、行动,而且要靠无数人多年的奋斗。
二是主人公身残志不残。他看了很长时间《赤脚医生手册》,他知道他的残疾原因是小儿麻痹症所致,他得病那个年代,正是小儿麻痹症流行,那时还没有“糖丸”预防药,所以他怨不得谁,也不怨谁。他也苦恼过、沉沦过,但是他想明白了,总要生活下去。他立志不能成为家庭的累赘,他思想深处的意识是,还要成为一个能帮助他人,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作品没有直白的说,支撑主人公的思想是什么。
但是作品中的“去北京看他”、“他公平”、“北京人背搓的好”、“村里就剩下几百个老头老太太了。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如果到镇上是30里山路,如果坐客车去县城,下了车他们是连北都找不到的。”、“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主人公现在66岁,应该是1956年生,这个年龄的人都是熟读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经过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洗礼。从作者的叙事中网友应该体会到,支撑主人公思想、行为的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毛泽东思想,是雷锋精神。这应该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只是没有直白的说,也应该是作品要表达的观点。确实通过以上的文字并不直白的传达了他的思想。
作品有瑕疵:一是作者了解的事实不都是主人公的口叙,恐怕多半是其亲属回忆。必然有不准确,所以不能说“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可能是他人回忆的真实话语,却不一定是主人公经历的生活真实。话说的绝对了就是毛病;二是用词不准确,比如制作家具这事,可能是购入半成品组装的,严格讲不能说是制作;三是有些视频就是现在摆拍的,例如在街上遇到了给他打针的医生,还有浴池的场景,画蛇添足,……。
这些瑕疵就给有些人留下了吐槽的机会。
有些人不是从整体认识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不了解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的背景,把关注点放在了细节,用今天的认识、法律衡量那个时代的事情,不应该。
例如:宁宁的被抛弃。作者自己的用词就不符合当时的历史。那时候一家有几个孩子正常,没有人家抛弃自己的孩子。堕胎是不允许的事情,避孕在城市也极少被人采用,农村更是没有。有人未婚先孕,还可能不能结婚,孩子只能生下来送人(是不会让人知道底细的),有人家,生了几个男孩(女孩)就想要个女孩(男孩),可是生下来又是男孩(女孩),照顾不过来,于是就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家庭。有些家庭想要还要不到,要孩子的家庭都是视如己生,多数要求调出原单位甚至调往其他城市,领导也是支持的。这种事常有,并不犯法。
还有人说主人公不是作者的二舅,难道作者称呼他妻子的二舅为二舅错了吗?主人公的残疾证是1990年办下来的,这一年他已经24岁,这以前为啥没办下来?作者没说现在还没办下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关心这个作品许多细节的准确性,有意义吗?
吹毛求疵。
还有一些人谈了许多理论,云山雾罩,不知所宗。
好作品是作者了解了大量的素材后,依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注入自己的感情,对材料取舍而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要说理论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体现人民的感情,就是要符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文艺理论是融会作品中的,只是完成作品的方法,哪有先在其他什么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构思形成的作品?
还有人说作者把主人公藏起来了,目的是掩盖作品的虚构。难道作者怕一拥而上的采访打扰了主人公的平静生活不对吗?难道一拥而上的采访不是为了蹭流量吗?保障一个66岁与一个88岁的人的平静生活,怎么就成了是为了掩盖作品的虚构?各位能不能站在这两位老人及其亲属的立场考虑问题?作者必须这样考虑问题,否则还真是人品出了问题。
观看、阅读一个作品,要看作品传达的思想,作者的立场、观点。总要纠结于细节必然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无所收益。不是好习惯。当然,作为作者不能满足于立场、观点正确就忽视了细节的自洽、逻辑,总要力争为观众提供完美的作品,也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文/老白丁,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