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述「二舅」:苦难叙事与情感动员

2022-08-01 1021 0
作者: 火花 来源: Philosophia 哲学社公众号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截图

  

  引言

  近期,题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要素:既包括「回村」、「二舅」这样涉及乡土与亲族的词汇,令人联想到淳朴的归园田居生活;也有「精神内耗」这一概念戳中了部分群体的压力和迷茫;又或许有许多其他媒体的推波助澜。不论如何,截止本文发布,原视频3600万+的浏览量已经使「二舅」承受了足够多的关注,而相关的争议也使原视频的传播演化成为了一种新闻现象。

  在面对原视频时,有人倾向于质疑其内容的真实性,有人则关注其背后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有人对作者对于不公和不幸流露的温顺态度表示不满,也有人结合其它时事新闻拓展原视频的表达意图……争议之中,二舅的故事引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视频作者叙述二舅经历的方式是否合理?我们又应该如何讲述苦难和不幸?

  

  「二舅」式叙述问题何在?

  如果搁置对于二舅生平真伪的争议,那么大部分人会认同,二舅的故事确实讲述了令人动容的品质。其叙述的方式也努力为二舅的人生营造着平淡从容的质感: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对于各种冲突和困境选择提及而不深究,用二舅学做木工、为妹妹置备家具、为宁宁买房和为乡人修理电器等细节暗示了他的奋斗和自强,又代替二舅叙述,用自己温和平静的旁白暗示二舅从容的态度。沿着叙事主线,原作者将主题升华,拔高到在困境中不懈努力,又对苦难挫折泰然与超脱的精神品格;使用的技巧不算高明,但氛围总是宁静祥和的镜头语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最终被突显,视频也被赋予了「药用价值」。这种书写方式并不罕见,它重现了长期存续的、类型化的「苦难叙事」模式。

  电影《矿民、马夫、尘肺病》

  我们可以从既往的新闻事件中找到类似的例证。2017年,《朗读者》节目主持人倪萍公开演讲,感谢苦难重塑自己;2018年,家庭生活极度艰苦,自河北农村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女孩王心仪在自述《感谢贫穷》中,则将自己家中一家六口仅靠两亩田地和父亲打工的收入微薄的艰苦状况直接视为了感谢的对象。当然,二舅的故事比成功学鸡汤或者逆袭爽文少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结局,多了几分接纳一切的淡然。但不论是主张放平心态接纳苦难,还是阅尽千帆感谢苦难,这样努力克服命运阻碍,悦纳一切「自强不息」的模式似乎总能令人感动,甚至治愈人心,缓解「焦虑病」。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种叙事模式的内在形成机制之时,不难发现被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漏过、略过的内容。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