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双包带来的问题,藏北高原的这个乡解决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牧区按照农区承包责任制的模式,实行了“牲畜作价归户”和“草场使用权归户所有”的大规模改革,以期提高牧业生产效率,保护草原生态。可是二三十年过去,已有大量案例调研发现牧民生计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且草场退化日益严重,抗灾护畜之力甚为单薄。例如,内蒙锡林郭勒盟某旗上世纪80-90年代贫困户最多154户,2006年贫困户达到1480户,增加了近10倍,占全旗牧户总数的近30%。20世纪90年代初,北方草原退化面积约为51%,到90年代末,这一数字上升到62%。2006年锡盟部分地区沙尘暴连续刮了64天,那一年一个旗的贫困户一下子增加了1000多的牧户,其中一个嘎查的105户牧民有50户在风灾中成了无畜户。
面对单干牧业带来的效率低下、生态恶化以及牧业生产困难等问题,不少学者指出,牧民的合作而非离散对草原管理和牧业生产更加有效(详情参见范明明老师和崔延虎老师的讲座《范明明:阿勒泰很美,但这里的草原却在频遭沙尘》;《崔延虎:当牧民不再游牧······》)。在现实中,也有调研发现:西藏双湖县嘎措乡的牧业集体经济实践,是可以应对草原上一系列困境的良策。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海拔4900米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嘎措乡。嘎措至今仍是西藏唯一实践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这里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两万元,位居全区前列。嘎措不仅率先推出了牧民退休制度,开创了循环式民主治理模式,还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集体经济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作用。更令人称道的是,嘎措乡极为严格地维护草场和生态平衡,其畜牧总数始终保持在草场资源可承载量的四分之一以下。这些显著成就,无一不归功于集体制度的支撑。
集体制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让社员通过多劳多得享受劳动果实,还提供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双重保障,确保人与草场、牲畜的紧密联系。如果牧民在放牧时突发疾病,集体会立即安排他人接替工作,既保障了病人的恢复时间,又不耽误牲畜的照料。在分配方面,集体还兼顾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确保每个家庭都得到适当支持。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家庭,集体优先安排他们从事工分较高的工作,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真正做到共同富裕。
通过草场资源的统筹使用以及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有效分工,嘎措乡成功应对了市场化的挑战,不仅产出和生产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相对公平的按劳分配和劳动均衡,而且避免了广大牧区普遍存在的超牧问题,维持了草原生态可持续性。今天的推文总结了嘎措40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或可为牧区发展走新型集体化道路提供一个有力的版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