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舞:负性生命事件、地域性贫困与农村光棍问题的形成

2024-12-28 646 0
作者: 刘燕舞 来源: 新乡土

  摘要:虽然心智障碍、身体障碍、行为障碍和性格障碍为主要表征的个体障碍因素是部分农村光棍群体的重要形成原因,但是,对于大部分农村光棍来说,社会障碍因素仍是其形成的主要方面。地域性贫困问题与光棍个体的负性生命事件在社会障碍因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引入出生队列的考察发现,1987-1991年间出生乃至1982年以后出生的改革开放时代,在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中快速步入光棍行列,他们的婚配困难与地域性贫困关联紧密。地域性贫困引致光棍的形成,是由本地婚姻市场和全国婚姻市场对地域性贫困地区农村男性的双重排斥而造成的,个体负性生命事件则会强化地域性贫困对光棍形成的挤压程度。

  关键词:个体障碍;社会障碍;农村光棍;负性生命事件;地域性贫困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中部某省大别山村为个案,笔者于2019年5月2日至9日对该村展开了为期8天的驻村调查。根据学术田野伦理,大别山村是技术化处理后的化名,它只是位于我国大别山区的一个村庄的代称。在更早时候的2007年12月15日至2008年1月2日,贺雪峰教授曾在该村驻村调查了18天,并以该村为中心,还同时组织了笔者所在团队研究人员在周围另外5个村开展了驻村调查。因此,对于当地的村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的了解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笔者本次调查属于专题调查,重点考察当地农村的光棍及其形成。

  在资料收集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座谈会方法。深度访谈对象包括现任所有村两委干部以及12位村民小组长和老、中、青结合的光棍本人,座谈会的形式主要召集了40岁以上的9位光棍集体座谈。在对村两委干部和12位村民小组长深度访谈的过程中,除了深度访谈了解光棍的形成机制外,还以该村户籍人口花名册为数据底本,对照名册核查了一遍该村全部光棍的基本情况。

  在指标选择上,有几个重点指标需要交代。

  第一个指标是“光棍”,一般而言,人们通常将3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子称为“光棍”,而在大别山村,当年龄跨越26岁时结婚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跨越28岁的门槛几乎就会沦为“光棍”,当地方言,一般用“寡汉”、“寡根子”代称。光棍的含义更多偏向于指称跨越某一年龄线后会终身不婚的男子,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不排除极少数跨越年龄门槛的男子仍能婚配成功,只是由于他们的数量极小,对总体样本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因而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大别山村而言,我们根据当地约定俗成的“门槛线”将年龄限定为28岁也即将1991年及以前出生的未婚男子视为“光棍”。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