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代价——下岗工人
纪卓阳按: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是社会剧变、令人眼花缭乱的年代。在一些人眼中,是军队停止经商、国家能力建设加强、分税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充满“正能量”的年代;在资本眼中,是获取市场经济准生证后突飞猛进、肆无忌惮积累与扩张的年代;在下岗工人眼中,是天崩地裂、血泪斑斑的年代。鲁迅先生说,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大规模下岗改制的往事并不遥远,我们永远不要忘了那些曾经是主人公却沦为“代价”的下岗工人!
从1992到2002年,每年下岗人数由1992年的250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1151万人,后下降到2002年的618万人,累计下岗7601万人。[1]
下岗工人是群什么样的人
年龄结构上,以4050人员为主。以2004年黑龙江省五城市下岗职工调查 [2]为例,下岗工人中30-39岁占10.3%,40-49岁占68.3%,50-59岁占20.7%。以2004年厦门市调查[3]为例,下岗职工平均年龄44.79岁,下岗失业时的平均年龄41.63岁,下岗职工平均家庭人口3.33人,其中81.1%家庭中有1或2个未成年子女,49.3%需要赡养1-4个老人。
文化程度上,下岗职工以初中、高中程度为主。以2004年黑龙江省五城市下岗职工调查为例,小学及文盲占7.5%,初中占39.1%,高中、中专占39.8%,大专占13.4%。以2004年厦门市调查为例,小学14.3%,初中33.3%,高中27%,中专、技校和职高14.3%,大专及以上占11.1%。
倒闭后的工厂,图源:网络
身份构成上,主要是工人身份职工下岗,且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技能较低的职工中。以煤炭行业 [4] 为例,下岗职工中干部身份占15.2%,其中高中级职称占6.3%、初级及其他职称占8.9%;工人身份占84.8%,其中高级工6%、中级工20%、初级工21.5%、其他35%。以2004年厦门市调查为例,下岗前为普通工人的占66.6%,技术人员8.7%,管理人员17.5%,商业服务员占7.1%。
生存状态上,以不稳定的低收入工作为主,基本处于社会底层。以2004年黑龙江省五城市下岗职工调查为例,没有找到有收入的工作占47.1%,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占29.7%,月收入在300-500元之间的占27.1%,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占27.1%。有收入的下岗职工月均收入412元,而家庭平均吃饭支出为620元,人均吃饭支出200元左右,即使夫妻两人就业,在基本消费上也是入不敷出的。从消费重要性上排序,依次为吃饭、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取暖、住房、穿衣、交通通讯;下岗职工认为最大的家庭困难依次为衣食困难、子女教育费用太重、有病看不起、养老没着落。70%-80%的职工认为过去5年生活水平下降。以2004年厦门市调查为例,下岗前月收入平均965.07元,下岗后71.8%收入不同程度下降,与下岗前相比,平均下降了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