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化工和制药巨头鲜为人知的黑历史
拜耳集团是一家化工和制药巨头,由弗里德里希·拜尔(Friedrich Bayer)与他的同伴约翰·弗里德里希·韦斯考特(Johann Friedrich Weskott)于1863年在德国巴门(现为伍伯塔尔的一部分)创建。现今其总部设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勒沃库森。
2018年6月拜尔与孟山都合并,许多评论指责此次收购行为败坏了这家德国企业的声誉,因为孟山都是美国连续多年民意调查中最令人憎恶的企业之一。但拜尔自己的污点历史却鲜少有人注意。
事实上,回顾一下该企业的发家史可能有助于理解为何拜耳认为自己可以接管一家深陷争议和诉讼的公司,并通过将孟山都的产品改头换面而大赚特赚。毕竟,正如后文将提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拜耳一直在从其企业罪行中不断脱身并且成功牟利。
拜耳最著名的产品可能是阿司匹林,于1899年注册商标。在拜耳公司的官方记录中,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于1897年发明了该产品。但据当时拜耳雇用的另一位化学家阿瑟-艾辛格伦(Arthur Eichengrün)说,是他发明了合成纯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即阿司匹林主要成分)的工艺,而不是霍夫曼 ,但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而被拜耳剔除出这段历史。
在为阿司匹林注册商标的前一年,即1898年,拜耳还曾为海洛因注册商标,并在之后将海洛因作为针对成人和儿童均“无副作用”的咳嗽药在全世界销售了几十年。尽管拜耳一直知晓公众对于海洛因强致瘾性的担忧,但仍然将海洛因宣传为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持续销售到二十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拜耳将注意力转向化学武器的制造,包括氯气。这种气体在战壕中的效果非常可怕【编者注:氯气是一种致命的化学武器,会严重损伤人的眼睛、鼻子、喉咙和肺部,最早作为染料工业的副产品被制造出来,在一战中广泛应用于化学武器】。拜耳还建立了一所“化学战学校”(School for Chemical Warfare)。也是在这一时期,拜耳与其他德国化学公司,包括巴斯夫和赫斯特,形成了密切的工作关系。
1925年拜耳作为主要的化学公司之一,与上文的其他公司合并,成立德国染料工业利益集团(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简称法本公司(IG Farben AG)。法本公司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公司,后来成为希特勒选举活动中最大的捐助方。希特勒上台后,法本公司与纳粹合作紧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暴利者。不仅如此,法本公司负责所有炸药的生产以满足德国军方需要,并系统性地洗劫欧洲占领区的化工企业,被描述为纳粹的 "工业豺狼"(industrial jackal),跟在希特勒的军队后面劫掠当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