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在亚洲:布局、现状及人民的抗争
导 语
世界上出现了对转基因种子和作物的新一轮追捧。像过去一样,生物技术公司和农业企业正在推销新的转基因作物,仿佛它们是解决食品和营养不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人类困境的灵丹妙药。
在迫切需要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企业希望他们新的转基因作物能够获得公众支持并轻松地避开生物安全法规。
以上情况导致亚洲各国管理转基因生物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变化。基因编辑产品作为新一代转基因技术,正在积极推进并获得商业许可。这引起了消费者、农业社区和活动家的极大关注。
文章来源 | GRAIN
翻译|Frances晓纯 袅袅炊烟
校对|侯娣 侯马
转基因黄金水稻 |图片来源:国际水稻研究所
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1.9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包括四种主要作物——大豆(50%)、玉米(30%)、棉花(13%)和油菜(5%)。这些作物中的大多数不是供人类食用的,而是作为动物饲料;此外,在过去20年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玉米用于生产乙醇[1]。尽管转基因作物获批的数量不断下降,但它们的商业化仍在稳步发展。在一些国家,商业化的进程甚至加快了[2]。
近年来,企业也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新特性的转基因作物,主要针对害虫、除草剂和霜冻。抗擦伤和低丙烯酰胺(一种常见于淀粉类食物的致癌物)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也正在研发中[3]。
与此同时,生物技术公司已经通过将转基因标榜为新的植物育种技术而成功地将其快速推广。因为其中一些新的植物育种技术(如基因编辑)不需要插入外源基因,所以生物技术行业和一些政府机构认为它们不应该被当作转基因来对待和监管。因此,在一些亚洲国家,基因编辑产品正在被批准并商业化,供公众消费,而政府也在起草新的政策允许基因编辑产品进入市场。
同欧盟一样,亚太国家也一直在讨论是否将基因编辑过的生物视为转基因作物。例如,新西兰明确规定,基因编辑作物必须以与转基因作物相同的方式进行限制性管理[4];然而在印度2022年3月出台的新法规中,基因编辑却被排除在转基因法规之外[5]。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日本、菲律宾、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澳大利亚这七个亚太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现状和人们对它的抵抗。
什么是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或基因组编辑内涵广泛,包括了编辑几乎任何生物的部分基因组的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由于被认为是一种更快、更便宜和相对容易的基因改造技术,这种新的生物技术正受到欢迎和支持。大多数基因编辑通过剪切或删除非常小的DNA片段来创造新产品,而不一定涉及“转基因”,即从另一个物种引入“外来”基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