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一附院“抗非”经验: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
【原编者按】2003年,SARS爆发。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直至今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汲取当年“抗非”经验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据统计,2003年SARS发生时期,中国大陆死亡率最低,广州的死亡率更低。溯其原因,当与广州中医药介入治疗最早有关。中医为主治疗SARS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肺部残留的纤维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均明显较低。
SARS给公共卫生防疫敲响了警钟,也以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应时刻具备防疫意识,加强预防才是减小损失的最好办法。而中医防治SARS的经验,为防控流感疫情提供了借鉴。
“抗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医护人员在这场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中,以汗水和热血,乃至生命,重塑医之灵魂。它留给我们的还是一种精神财富,是勇于担当,不怕苦不怕累,奋不顾身、众志成城的“抗非精神”。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流行,人类经历了一次全球性的大瘟疫。在这场抗击SARS的战役中,中医药为挽救病危、减少后患,最终战胜瘟疫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患者73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零后遗症,本院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的成绩。
直到今日,虽然SARS未再大规模爆发,但当今不明原因的疾病频发,病原体不断变异,反思和总结“抗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疫之前敢担当
当年SARS疫情爆发的态势、病原未明的恐慌,极高的病死率、强烈的传染性和部分医院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曾一时间让全社会谈“非”色变。
危难当前,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都积极主动请缨支援“抗非”第一线。名老中医们不顾年事已高,日夜钻研中医的诊治方法,或到病区查房指导抢救,或到院外参加会诊辨别疑难,诠释了新时期的“大医精诚”。
建言中医药及时介入
SARS肆虐之际,87岁高龄的邓铁涛教授听说有些地区不允许中医参与诊治SARS,他毅然执笔向国家建言:“非典”是本世纪出现的第一个传染性很强、病死率很高的新发传染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治疗学等诸多方面,对于中西医都是陌生的问题。
全世界的学者都对这一凶险而突然出现的新疾病展开争分夺秒地研究。中医药界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参与抗非实践,在临床方面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死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