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关键在如何理解中医思维
对于阴阳五行,曾有一哲人说过:五行,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整体观,即把看似割裂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至于联系得对与不对,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当思维活看,有它的历史价值;当技术死看,无异于作茧自缚。
阴阳五行,是蕴含在中医基础理论这个机体中的骨架,几乎无处不在。无形中,已是中医理论切割不断的骨血。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由是观之,宇宙间万事万物,未有不可用阴阳分者,而万事万物又无一就是阴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粗看似是者,细看多非也。阴阳五行,宜粗看不宜细看,宜心化不宜物化。“似是”,生化变化无穷;“就是”,理僵事僵术僵。观《黄帝内经》,阴阳,无论你怎样穷分,“然其要一也”,说明又不可真分;无论你怎样变化,“治病必求其本”,说明治病本来简单。
中医思维是有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思维
有专家强调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这是非常对的。但同样是强调中医思维,却走了两条很不同的路:一条是古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条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何以差别至此?源于对中医思维的理解不同所致。
首先我们谈谈,何谓中国思维?笔者的理解,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思维。这种思维,像汩汩清泉的活水,不断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升华。它是以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中庸平衡、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对当代人文、社会、科技等最新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从而不断产生出反映时代进步的研究成果。这和古云亦云、唯古人马首是瞻,风马牛不相及也。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由外揣内,取类比象,疗效试错,不断修正。在观象、形象、比象、抽象中,观象是能力,形象是对话,比象是实战,抽象是升华。这就决定了好的中医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阐释能力,强大的实践能力和精准的抽提能力。强调中医思维,盖同于此。如果中医先圣有在天之灵,一定会发出和齐白石先生一样的呐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强调中医思维,首先必须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中国传统思维和中医思维的精华,去挖掘、去发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去创新治法,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