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陈先达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11-21
作者: 陈先达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先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报对话陈先达教授,听他畅谈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深意,讲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您是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

  陈先达: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展示,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种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独立不可分。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在明中期以前,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也最发达的国家。商周时代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雄风,盛唐气象,两宋文化的高度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中国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向周边国家辐射,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中国近代以前,从来不存在文化自卑问题。中国只是在近代面临民族存亡危机时,才出现文化危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观察家都不能否认,与清末不断割地赔款、视洋人如虎相比,与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各自依附洋人以求靠山相比,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民生凋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相比,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和中国的崛起,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清除了一些人的殖民地心态,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民族复兴才能为民族文化复兴开辟道路,也只有坚持民族文化精神,才不致陷于国家分裂和民族被奴役的悲剧境地。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处于困境和危机时,给予革命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撑。一个真正爱护中华文化的人,应该珍惜我们得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一个真正爱国主义者,必然从内心深处珍爱和礼敬自己的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而自信心的丧失是附着在民族心灵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正是为了彻底扫除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而产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号角。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请您谈一谈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陈先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都贯穿着中国文化自强不息、实事求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都能找到最适合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都有最适合世情、国情、民情的道路和保障人民各种基本权利的文化基因。

  道路自信深层次蕴含着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往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在面临变革时期的道路选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90多年中所选择的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革命时期,我们有中国革命道路必胜的自信;抗战时期,我们有中国抗日必胜的自信;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这些都是基于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因为我们深信,既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又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选择与国情相适应的正确道路。

  理论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致的。理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是作为理论形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构成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求大同”“大同世界,天下一家”表达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渊源。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坚持文化自信,二者相辅相成。

  制度自信源于制度构建的文化传统。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文化内涵。经济基础只能决定制度的社会属性,制度的具体构建和特色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既有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使得中国制度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例如,我们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干部选拔继承了选贤与能的传统,也继承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思想,注重德才兼备和基层锻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支撑。正如血脉贯通于人的全身并昭示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一样,文化自信的程度,往往是一个民族兴盛衰亡的重要原因。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继续巩固和完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由之路。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开关

 

  记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您如何看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陈先达:文化不是塑像,也不是死水,而是活的机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传统文化也有当代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传统与当代最佳结合,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各领风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开关。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不同领域各有特点。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有学者倡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原汁原味”。这很有道理,但“原汁原味”不能绝对化,绝对化就不存在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适应新时代、立足现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

  按照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精华与糟粕是可以区分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都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都是糟粕。

  有人怀疑,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还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需在实践中被激活、无需转化、无需发展,表面上是尊重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贬低。一种既不能转化又不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是僵死的文化,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它是源头活水。

  当然,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这里,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既不是歪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今人的东西挂在古人头上,又能从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中生发出与时代适应的新的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转化的一个范例。我们不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简单对照的方式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实践,通过理解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基本精神和家国一体的原则,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陈先达: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和发扬,取决于这种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况。中华文化正是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重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承发扬文化,不能忘记两个传统。一是不能忘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二是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创造的革命传统。革命传统,就是革命文化的传统。中国革命传统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在新形式中的延伸和再创造。从无数革命先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于革命传统的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那样,发生中断和没落。

  我们正是在继续发扬上述两个传统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如果抛弃两个传统,数典忘祖,忘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先进人物的出现,无法理解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精神相结合的当代表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继续在上述两个传统基础上向前推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察网(www.cwzg.cn)摘录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21日   第 07 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