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凭借着先驱者们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图强自立意识,爱国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蓬勃成长起来。
01
华人的坚守
澳门的教育发展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登陆居住。凭借其海上武力,并依托中国庞大的内陆市场,葡萄牙人大举开展贸易活动,使得澳门从一个边陲小渔村逐渐蜕变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同时,为适应西方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传教士们在澳门积极开办基督教学校。1571年,耶稣会创立了澳门圣保禄公学,1594年,其升格为大学,称圣保禄学院,是中国乃至远东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校无形中成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开启了澳门新式教育的大门。
澳门妈祖庙
在澳门被葡萄牙管治的四百多年里,中西文化在这里不断交流与碰撞。明清两朝,尽管葡萄牙人不断尝试加大文化教育方面的渗透力度,强化葡萄牙语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中国从未放弃对澳门的控制,居澳华人也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汉语始终是惟一的官方语言,香山县治所下达的布告及官方文书全是用汉语。这一时期,葡语反而只是葡萄牙人自治地域内的语言。
1849年葡萄牙政府对澳门实行武力扩占之后,居澳华人的爱国主义内核的文化意识愈加勃兴。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建立各种行业社团,以高扬中华文化为旗帜。这种思潮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一批主张革新的思想家。在澳门出生并成长的郑观应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在1873年的《救时揭要》中揭露当时澳门的社会罪恶,他呼吁清廷应加强对澳门的管治,关注居澳华人的人身安全和国家关税等权益。在《盛世危言》中,他全面阐述了发展教育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我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以警世醒时之论震动朝野。孙中山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时也由此接触到了维新思想,1894年,他由澳门赴广州,并经郑观应引荐向李鸿章上书,详细阐述了变法自强的改革主张。
郑观应
反过来,近代澳门的爱国主义思潮又明显受到了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影响,与中国近代变法图强的爱国主义浪潮融为一体。19世纪末,澳门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1897年,维新派在澳创办《知新报》,激烈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抨击清朝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压制人民的政策,并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了大量的介绍,成为华南地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支号角。戊戌政变后,《知新报》因澳门的特殊性,得以继续宣传变法图强主张,维新派人士纷纷在澳避难。1899年,康有为成立保皇会,《知新报》被定为保皇会会报,后来保皇会总部也设在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