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将被遏制:不以消费为目的投诉不予受理
职业索赔牟利之门明年起将关闭
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投诉不予受理
● 职业索赔已经影响到商家、平台、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等多方,破坏了市场营商环境,侵占了消费者正当维权的司法执法资源。
● 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而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 对于自然人的投诉,如何认定其是以生活需要为目的,还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在实践操作中或存在难度,建议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在有关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
以“打假”之名,通过恶意投诉而牟利的大门下月起将被关闭。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而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这一规定既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消费者定义的规定,又关闭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职业索赔人的投诉之门,还能减轻监管部门的负担。”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暂行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打假变成假打 损害营商环境
职业打假,看似对消费者有利,其实不然。
《法制日报》记者此前在多地调查发现,职业打假的套路越来越深,甚至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师徒传帮带、培训产出一条龙、专盯包装宣传瑕疵等。
职业打假近年来更是发展出职业索赔的趋势。“职业打假本应该帮助政府部门净化市场环境,当好‘啄木鸟’,但现在大量职业索赔者完全是为了自己牟利,根本不管市场环境是否净化,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地市场监管局消保处负责人说。
据透露,职业索赔所耗费的资源是一般正常投诉的4倍至5倍,公共资源被少数团伙恣意挥霍,反而让真正影响到消费者和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无法得到处理。
职业索赔对营商环境更是造成损害。近年来,因成本低,获益大,电商平台更是职业索赔者活跃的新“舞台”,即便被发现是“冤枉”了店家,但下架、封店等处理已经对商家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与职业索赔者打过的交道,是网店店主小李许久以来的噩梦。其店铺所售卖的一款产品,因标签存在描述上的瑕疵,被一名刚注册不久、信誉评价为零的买家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希望你懂……价格你们开,我撤销”,这名位买家的目的显然并不单纯。在其收到钱后,为展示“诚信”,向小李发送了他在投诉平台的撤销截图。小李从中发现这名买家至少还投诉了30多家企业。